杂文:把孩子看作一粒种子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3-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宏】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又到开学季,说一点与时下教育观点相悖的话题:孩子的教育还是自然好!

  德国有8200万人口,却囊括了一半的世界诺贝尔奖。而德国却没有幼儿教育,小中学教育也是半工半读。他们把一半时间交给孩子去支配。而在中国,幼儿园早就学完了一年级课程,这不在起跑线上输给了我们吗?别担心,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按自然规律去发展。中国式教育让孩子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接受和认知,久而久之,就缺乏了兴趣,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在中国人们担心孩子荒废,然而在德国却是非常正常。因为他们让孩子像一粒种子,让他们自由去生长,去感知世界事物,去想象,去发挥,培养其独立感知、认知和兴趣,保持其持久独立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因而,思维开阔,创造力后劲十足。

  在中国,孩子早教、幼儿英语、特奥班,各种新特种教育数不胜数,让孩子深陷其中,生吞活剥,孩子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就如一粒种子,适时播种、施肥、浇水、锄草、培土,种子可以健康发芽,茁壮成长,反之过度,则弱不禁风乃至夭折。可以说,限制孩子自由认知和想象的空间,就遏制了孩子自由认知、感知的天性。违人所愿,就应验了古人所言:欲速则不达!

  笔者并非反对中国式教育,只怕这种过早过度开发式教育掐灭了孩子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天性。因为,伟大的创造和发明,来自于独立的认识、强烈的兴趣、深入的研究思考与实践。

  教育过早过度开发,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和天性,不利于孩子们的个性自由地释放。揠苗助长的故事妇孺皆知,同理,孩子就如同一粒种子,如果我们让他适时地自由地生长,给予良好的土壤,充足的阳光、水分,这粒种子一定会发芽并茁壮成长。或许,不经意间,培养出一批诺贝尔奖的大师来,让你我意想不到!要不,一些大名鼎鼎的大师怎么会歪打正着呢?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作家协会会员,老城镇金闸村总支委员、村主任。)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