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新星村的日子里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11-0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德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一

 

  2017年仲夏,一个雨后初霁的上午,我随我们编辑部的7位同志,第一次踏上了不在世外的桃花源——美丽富庶的新星村。

  快进新星村时,同志们就指着前面说,马上就到安龙山、马嘶口了——两个有故事的地方。我从车窗向远处望去,只见前方500米处,公路的右边,山峦一片。其中一座,稍稍突起。我想,那应该就是安龙山了。来到山下,小赵放慢了车速,让我们欣赏安龙山的英姿秀色。满山都被高大的松树、成片的竹林和茂密的茅草所覆盖,整个的一个扣在地上的绿色半球,看不出山体的轮廓。山涧溪水淙淙,山脚夏花绚烂,蝉鸣松涛合成了天籁神曲。公路的左边是马嘶口,安龙山的涧水溪水和雨水,流入马嘶口,由马口吐到洛溪河东流入海。在晴朗的日子,马嘶口也有一片小小的天光水色,如小家碧玉般的秀气,是人们散步垂钓的好去处。

  这幽静的安龙山和灵动的马嘶口,相映成趣,应该为仁者智者所钟爱。它们地处新星村的最东边,是新星村东大门天然的迎宾牌坊。

  到达村部,我们受到了村支部、村委会领导同志的热情欢迎和接待。休息片刻后,我们观看了新星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录像视频,然后和村干部一起驱车前往各规划点实地参观,游览全村面貌。

  下午,我们一行和村领导们共进晚餐,喝的是新星自产原麦酒,吃的是新星特色农家菜,气氛热烈,宾主随意,酒不醉人情醉人。

  傍晚,我们告别了新星村。我从车窗回首西望,夕阳早早地给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披上了深红的晚装。

 

  二

 

  从那以后,我开始了与新星村长达半年的亲密接触。在新星村的日子里,是我真实地深入农村、了解农业、认识农民的一段时光。我感受很多,领会很深,受益匪浅。

  新星村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不论从智商、资历、能量上看,还是从结构、配合、互补上讲,这个班子都近乎完美。他们远大的时代视野,可贵的担当精神,开拓性的履职作为,亲手创造的千秋业绩,都是有目共睹的,曾受到省市各级党政部门的肯定与表彰。他们特别注重民生工程建设,大力提倡助学、助残、救灾的爱心活动,这让全村人备感亲切。譬如公墓修建,大病救助;譬如65岁以上村民医疗费全免,都是关乎全体村民的大事,他们都放在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日程。

  这样的一个领导团队,不是我在这篇短文中能写得深透全面的,其口碑当在人民群众中,其功绩当在一部史志中。

  新星村人杰地灵。它的子民的刚性在于高瞻远瞩,能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与时俱进,敢于付出,敢于担当,敢于拼搏。仅从当代看,他们中有捐躯异国的英雄,有支农牺牲的烈士,有远赴海外的学子。上世纪70年代,他们穷则思变,离乡背井去“淘金”,其人数之众、时间之长、艰辛之巨、收获之丰,在街河市地区乃至在松滋南五场,都是首屈一指的。那时社会贬称他们为“富业队”。就是这批身受多种政策法规束缚的“富业队”人员,为他们的子孙后代,为新星村挖掘了第一桶金,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占全村人口总数40%的有志青年,纷纷走出家门,投身商海,遨游搏击,用自己的智慧与辛勤,焕发出了人生的精彩。20年过去了,30年过去了,如今,他们都是一个一个完胜者,是建设美好家园的顶梁柱。其中不少佼佼者,已是小有名气的实业家,正在为家乡的美好和祖国的富强作更大的贡献。

  新星人的柔性则表现为仁爱善良,热情好客,且有文化素养。我们的同志不论深入到哪家去采访去参观,都受到了主人热情的接待,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和大力的支持。有些主人还送给我们水果菜蔬之类的珍贵礼物,让我们“双丰收”满载而归。我们约谈的老人,尽管都年过八十,却从没有因病因事缺席。哪怕是盛夏高温的日子,我们还没赶到,他们已在村部坐等多时。他们和我们的同志谈笑风生,还为我们的同志端茶递水。这时我的心里,总是生起一丝淡淡的愧疚与怜悯。他们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表述明白,且阅历丰富,所提供的史实详尽,这又让我涌起了对他们的无限的崇敬之情。

  新星村有它自己的多元文化蕴藏。新星人中,有技艺精湛闻名遐迩的工艺文化,如八大工匠的精品制作;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文艺,如舞狮、玩龙灯;有新兴的饮食文化,如原麦酿酒;更有不少试图攀援摄影、书法、文学等高峰的才情之士,如赵世民、吴林凯的书法。这些文化中的元素,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自己的特色。还有更多的民风民俗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一直保留在新星这片土地上。

  我所谓的地灵,单指新星村美丽富饶。站在新星村的制高点北风山上向南俯瞰,全村美景尽收眼底。脚下群山起伏,漫山青翠,山下田野平展,一片碧绿。小小的平原上,规整的民居错落有致,公共设施星罗棋布。一条笔直的双车道柏油公路,贯穿全村,形成了连接南北的中轴线。北边山上有碧水长流的北干渠,南边田畴边有轻波荡漾的洛溪河。两水犹如两条略呈内弧的银带,将绿色的新星村紧紧包围,俨然就是一颗镶银的耀眼翡翠。我想,若是明净的夜晚我置身此地,我会分不清哪儿是天上的星星,哪儿是人间的明灯。

  由此可知,新星村是一方旱涝保收的沃土,是一片膏腴之地。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乳汁和体温,养育和庇佑世世代代的新星人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在新星村的日子里,我接触时间最长、交谈内容最多的人当是吴泽灏老大哥。第一次约见他的时候,我怎么也没有看出他已年过八旬。

  老大哥精神很好,称得上是鹤发童颜,仍然耳聪目明,步履稳健,完全的一个福寿仪态。他的记性很好,70多年前的事,也就是他儿时的一些事,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表述得明明白白。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史实性的人物事件,他都能说出个来龙去脉,让听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我最后一次去吴老大哥的家,是今年夏末的一个上午。我向老大哥没完没了地问了很多事情,有些问题都被一直陪着我们的吴大哥的老伴黄邦珍大嫂抢着回答了。我问她怎么知道这些事件,她说她当年担任生产队长时就听人们说过这些陈年旧事。这是我在新星村的又一次被震撼——面对眼前这位担任生产队长8年的老嫂子,我肃然起敬!——她,曾经也是一位巾帼英雄!当我回到村部的时候,我才知道吴老大哥刚从荆州医院回家不久,病体正在康复中。

  我所搜集的史实典故,大多都是吴老大哥提供的。

  我在新星村的日子里,总是很开心,很感激。我在那里做了一些事,这仅仅只能作为对新星村父老乡亲的一份微薄的回报。虽然如是,但也不无遗憾。所憾无能写出更多好的文章献给美丽富裕的新星村,献给可亲可敬的新星人。

  我想,再好的文笔,也写不完新星人的内涵与风采;再好的丹青,也画不出新星村的神韵与真容!

 

 

  (杨德春,湖北省松滋市街河市镇向上中学退休教师,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松滋市作家协会会员,松滋市东方书院特聘撰稿人。)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