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带江山如画——青岛印象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12-10 【来源:未知】 【作者:郑启荣】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活力青岛”——全国名家看青岛作家交流会采风作品之八)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来青岛,正北国晚秋,高天肃爽,几与江南无别。虽未见“橙黄橘绿”,却满眼“瓦红树绿”,蔚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火红的雕塑,泛黄的银杏,色彩斑斓,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这是我第三次来青岛,每一次来都有不同的变化,每一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日新月异的青岛,像一幅幅五光十色、赏心悦目的美丽画图,一次次冲击着我的视觉神经,让我目不暇接。

 

  浓墨重彩绘宏图

  近在眼前,远在天边,青岛、红岛、黄岛,同在一个城市,几百年来却被海水阻隔。2011年 6月 30日,长达 7800米的胶州湾海底隧道和全长 36.48公里的青岛海湾大桥同日建成通车,从青岛到黄岛仅需 15分钟,“青黄不接”的天堑顿成通途。

  一条是潜入海底的龙,一道是飞越海上的虹!暗潮涌动的海底汽车奔驰,浪涛翻滚的海上铁臂钢躯,它们共同组成胶州湾最美的风景!

  2015年 12月 16日,青岛地铁 3号线北段正式开通试运营,之后,各条线路陆续开通。记得 1992年我在青岛实习,去燕儿岛北海造船厂公共汽车都没几趟,往市内极为不便,而如今乘地铁只要十几分钟。

  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青岛区域发展的再平衡,消弥了区域间的落差,重塑青岛人的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这三大民生工程居功至伟!

  现在,北海造船厂已搬迁,建成了奥运会奥帆比赛中心,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在此举行。这里还举办过“上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今年海军建军 70周年大会也在奥帆中心附近举行。原来还是比较偏僻的燕儿岛,而今为世界目光聚焦之所在。

  风日晴和,蔚蓝的海面上风平浪静,沐浴在阳光下的青岛港码头一片繁忙,生机勃勃。蓝色装卸桥下偌大的码头上不见一个人影,而工作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个高度安全、纯绿色环保和智能化码头,是全世界港口交通领域最先进的码头,而其所创造的效益也远远超过人工码头。青岛港的发展建设,吸引了全世界港口码头的目光,他们纷至沓来,学习取经。这个百年老港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

  坐落在崂山区的国际创新园规模宏大,吸引了无数高、精、尖的科技创新人才,它将成为国内一流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海尔、海信、青啤……崛起于青岛,享誉世界。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青岛正以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踏踏实实的脚步,走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笔绘宏图?青岛的发展,高端,大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如黄海浪潮,气势磅礴,不同凡响。胸中丘壑,笔底烟云。青岛,仿佛名家笔下的油画,构图宏大,构思精巧,技法精湛,手法娴熟,无论厚涂、薄贴,还是点彩、渲染,刀刀见功力,笔笔有新意,每一笔都不可或缺,每块色都恰到好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幅幅惊世精品,厚重、丰富、立体。

  

 

  彩笔挥就风光美

  刚到青岛,入住黄海饭店,放下行囊,趁着太阳还没西坠,我们便迫不及待跑到久违了的汇泉湾看海。踩着细白绵软的沙子,在沙滩上缓步徐行,任海风轻拂,斜阳晚照,听那浪花喃喃自语,看它无休止地一遍遍亲吻沙滩。这个曾经夏日万人戏浪的第一海水浴场,在这深秋的傍晚安静了许多,戏水看海的或许都是如我们一样匆匆的过客。波平浪静,海晏河清,夕阳西沉,落日溶金。海面上铺着一层淡淡的金黄,北面的高楼,南边的别墅,渐次隐入苍茫;华灯初上,流光溢彩,别是一番海滨景象。海风隐约传来优美的小提琴旋律,哦,那是吕思清拉的《思乡曲》,如歌如诉!

  色彩明快的青岛仿佛一幅幅空灵、明澈的水彩,最突出的莫过于雄踞海岸的天主教堂,56米高的教堂拔地而起,那粉红色的双塔塔尖上的十字架直抵云霄,亲吻苍穹。在周围红色瓦顶建筑群的簇拥中,犹如“鹤立鸡群”,哦,不!是一群火烈鸟中独立的白天鹅,那样秀美,那样孤傲!因了它,加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使得这片海岸充满了异国情调,显得风情万种。

  繁华的中山路南端,古老的栈桥游人如织,尤其是岸边那虬枝针叶的松树惹人喜欢,那姿态或牵手,或相依,或斜立,或偃卧,千姿百态,无论春夏秋冬,永远苍翠欲滴。

  八大关或绿意盎然,或红黄相间,松柏的绿,银杏的黄,五角枫的红,更兼有各色花草点缀其间,像水彩的颜色,柠檬黄、普蓝、翠绿、玫瑰红、青莲、桔黄,透亮明澈,争奇斗艳,斑斓了一片天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各式别具风情的建筑,风格迥异,有序地散落在万绿丛中,背依太平山,面朝大海,春迎百花,夏享绿韵,秋来风爽,冬赏雪霁;

  若登楼远望,看霞鸥齐飞,海天一色,游目骋怀,即便没有诗情也有画意。什么是诗意的栖居?这便是!

  如果经济是一个城市的血肉,风景便是城市的皮肤,而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通往小鱼山的大学路、福山路,弯弯曲曲,高低起伏,这里是青岛的文脉,老舍、沈从文、洪深、康有为、闻一多、梁实秋……,有如一颗颗永不陨落的星辰,镌刻在青岛历史的天穹,绽放着永恒的文学艺术之光!

  较之八大关,我更喜欢这里,恬淡、宁静、自然,平和,氤氲着文化的气息,感受到人间的冷暖。走在八大关,总感觉那些达官贵人住过的房屋孤高冰冷,而当我走进老舍先生的寓所,却仿佛能触摸到人性的温度。先生悲悯的情怀,让人间充满了温馨。只是如今老屋依旧在,先生何处踪?

  

 

  泼墨写意是崂山

  松老竹青鸟声脆,洞幽山奇涧水蓝。26年前和一帮同学攀登崂山的情景犹历历在目。

  山腰下树木葱茏,颜色各异,涧水潺潺,鸟语声声。“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那时年轻,面对奇山怪石、飞瀑流泉的美景,登山不觉得累,一路捡拾的是欢愉的心情!走到半山腰,仰望山顶,但见雾霭萦绕,云拥霞飞,或许此便是“仙山”祥云,难怪李白都说:“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云蒸霞蔚中,奇峻多皴的山石,仿如一幅幅泼墨写意,舒展的线条铺展出崂山的起伏之态和奇崛峻美的地貌特征,在烟岚的浮动下,像被墨水洇染,溵湿渗透,点、染、皴、擦,浓、淡、干、湿、焦,泼墨、破墨,各种笔意,尽显崂山风采;在云雾的时隐时显中,山石的肌理、脉络、质感越发美妙、生动,淡墨轻岚为一体,水乳交融,酣畅淋漓,气韵生动,境界高美。那是一种美到极致的享受,可全胸臆,可飞思绪!

  今次再游崂山,只游太清宫,一则时间来不及,二来脚力不逮。深秋时节,秋叶染红,我鬓染霜。26年前到崂山顶,下山时已是夕阳西下,未能深游太清宫,这次刚好补上。

  松柏翠竹常绿,古树名木众多,“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游太清宫,当是另外一种心情,道家胜地,别样情怀!道堂肃穆,古木参天,美轮美奂,古朴幽雅。“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只是原本修炼清静之地却是游人不断,当然也是因为太清宫名气大,历代高道名士多曾云游或栖居于此。人间有如此“仙山”“仙窟”,谁不慕名而往?

  眼中有青岛,心底无红尘。面对清静庄重的道家胜地,滤去心底的浮,心便逐渐安定下来。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看到的青岛,定格为一幅幅不同风格、不同凡响的美丽图画,无论写意还是重彩,留在我心里的都是难以忘却的画面。

  海岸作纸,海水为墨。如今,青岛正挥动如椽巨笔,描绘更加壮阔、更加美丽、更加辉煌的新时代巨幅画卷。

 

 

 

 

 

  作者:郑启荣(福建省武平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