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草堂花溪行(中篇)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10-1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乐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步出诗史堂,经过一条两侧满是修篁嫩竹环绕的小路,迎面就是柴门。柴门是杜甫居住在草堂时,用茅柴搭盖的院门,位于草堂博物馆中轴线上第四重。门楣匾额上的“柴门”二字,系浙江宁海籍著名画家潘天寿所题写。从柴门后门出去,正对着工部祠,祠内立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即1602年的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的杜甫最早石刻像。工部祠内还有杜甫半身塑像,因为宋代诗人陆游、黄庭坚,都特别推崇杜甫的诗歌,一生以杜诗为宗,所以在清代时,人们又将陆游、黄庭坚的塑像,配祀于杜甫塑像两侧,天天与杜甫作伴,从此工部祠又被后人称之为三贤堂。塑像两侧配置联语:“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草堂宋两贤。”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的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而严谨。新中国建立后,正是根据这一幅石刻图,恢复修葺了昔日杜甫草堂的旧貌。

  从工部祠通往杜甫茅屋故居途中,建有一座六柱尖顶的茅草亭,亭内立有一座高大石碑,碑上镌刻“少陵草堂”四个行书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清朝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4年,果亲王在礼送达赖喇嘛进藏,经过成都时,特地拜谒了杜甫草堂,为草堂留下了这一墨迹。少陵草堂碑是草堂博物馆内,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景点,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茅屋的主要象征物。茅草亭对面路边,立着一块边缘状若不规则锯齿的锥形石碑,上书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哪怕就是在狂暴秋风,将草堂屋顶的茅草,席卷到江郊林梢,冷雨滴沥而下,早已将自己床头布衾淋得透湿,一家人陷入无处安眠的困境之下,常怀民胞物与博爱情怀的诗圣杜甫,仍然在为普天之下的贫寒庶民担忧发愁,希冀能有千万间温暖的广厦,来庇护天下穷苦百姓的冷暖。要是能见到这样的真实一幕,他宁愿自己一家的茅屋独自破落,自己被凄风冷雨给冻死,也会感到由衷的欣慰!杜甫的这首诗歌,实在是在贫寒境遇中,生发出的忧民爱民的浪漫主义情愫,很有点诗仙李白的浪漫风范了。

  

 

  经过这方诗碑往前走不远,就到了杜甫一家居家生活的茅屋故居旧址,现在修复重建起了一字排开的四间茅草房,顶头一间还搭了个偏角屋。茅屋内摆放有后人臆想的各种唐代家用具,客厅、书房、卧室、厨房,竹椅、木床、矮凳子、石磨盘,生动还原出杜甫当年在成都窘迫的生活场景。一应物件大多都是后人新造的,但展示文字介绍说:这里展出的石磨盘,是2002年在杜甫博物馆地下土层中,挖掘出土的古代实物。

  在草堂客居期间,杜甫过着平静、清幽、恬淡的日子,平日也没有什么烦扰。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诗歌,也就表现出清新、恬适、浅近的清新格调,充满了欣慰自得的乐和气息。比如《江村》:“清江一曲抱江村,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就活画出了一幅平淡自乐的朴素生活画图。直到永泰五年,公元765年四月,在成都期间一直资助他家的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严武去世后,杜甫生活无靠,才于五月间离开成都东去。“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从此之后,杜甫一家又陷入居无定所的颠沛流离之中,开启了飘泊湖北、湖南的漫漫旅途。

  参观完茅屋故居,已经完整地感知到1200多年前的杜甫,在草堂客居期间的生活原貌。接下来,我们去看唐代遗址陈列馆,该馆位于草堂东北一角。2001年底,考古人员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实物有力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翔实描述,证实了杜甫草堂在原址上代代因袭重建的严谨史实,也在澄清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终结了历来对古今草堂寺位置的学术纷争,大大增强了杜甫草堂遗存原址的历史厚重感。它的发掘和展出,为杜甫草堂延续1200多年的漫长历史,提供了最有力的真凭实据!

  

 

 

  在通往遗址陈列馆的大路边上,以印章状造型,镌刻着大小相异的两方碑石,那方大石碑上刻写着我国著名诗人、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杜甫传》作者冯至的原话:“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小石碑上则是冯至篆书繁体字印章的放大版。杜甫草堂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冯至先生这段话,简洁道明了杜甫草堂在纪念杜甫辉煌的文学成就、博大的爱国忧民情怀方面,所具有的历史厚重感,别具一格的独有性、重要性!

  返回南门时,走进了花径,花径是当年杜甫的茅屋前面,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路。杜甫的七律《客至》,就曾写到过花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茅舍的南边北边,都荡漾着澄蓝透明的春水,每天都能看见一群群鸥鸟飞来飞去。虽然栽满花木的小路,没有为你来而特意打扫,但我家的柴门,今天却是专门为你而打开。由于远离市集,盘中的熟食没有两种以上的美味,加上家贫人穷,酒樽里装的,也只有没有过滤的陈酒。你愿意和我的邻居老翁对饮吗?我隔着树枝编织的篱笆门喊他过来,我们一起干了这酒樽中的剩酒吧!这首诗把杜甫在贫穷日月中,安贫乐道,自满自足,与亲密朋友不拘客套,坦诚相待的平和心境,抒写得淋漓尽致。早年当我尚在青涩年华,一位文学艺术界师友,曾经用饱蘸浓墨的狼毫,在满幅宣纸上,为我挥毫书写这首杜诗相赠,后来一直贴挂在故乡老屋的粉白墙上,直到屋颓人散,瓦屋易主。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古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有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被数度毁损后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泽东主席游览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的老旧标志物之一,有不少来往游人在这里摄影留念。

  

 

 

  在花径往返穿越数趟后,经一路悉心寻找,我们大步登临到了万佛楼顶层,从楼顶望去,下方的杜甫草堂博物馆,只见得满目郁郁葱葱的林木,游人在林间小道上穿行,犹如虫蚁一般渺小。放眼远望,漫街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忽见那“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让人瞬息生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势。

 

  (2020年4月12日于武汉市武昌)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