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草堂花溪行(上篇)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10-1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乐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近年来,昔日成都的仙风画意在日渐衰微,值得流连回味的,惟有那杜甫草堂、浣花溪水辉映出的湖光山色,氤氲诗情……

  金秋十月的清晨,没等太阳当顶,我们便早早来到与浣花溪一桥之隔的草堂路28号,这里是杜甫草堂博物馆南大门。门票不贵也不便宜,每人60元。迎面一座大照壁,把草堂大门与人来人往的草堂路严严实实遮挡开来。草堂门外两侧有一幅繁体白色门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幅对联算得上相当精确地标示了杜甫草堂的地理位置。万里桥在草堂东边大江之上,百花潭即在草堂对面的浣花溪公园内。公元760年,杜甫在他的《狂夫》一诗中写到:“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谬谬数语,就把草堂故址的夏日美景,抒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对草堂的花香草绿,幽静美好,刹那间充满了奇妙向往,同时也为后人寻觅唐代草堂的方位,明示了地理坐标。

  一跨进草堂大门,只觉得徐徐清风拂面,满园草木奇香,嶙峋怪木擎天,婀娜芭蕉曼舞,修长绿竹摇曳,萋萋芳草荡漾。静谧的清亮小溪中,涟漪层层,蓝天映底,花瓣浮镜,衰叶随波,锦鳞闪烁,银鱼翘尾。旷野金风和畅,一派醉人秋光。杜甫栖居成都时的草堂茅屋,是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即现在的甘肃南部,辗转逃难来到成都后,在时任成都尹的友人严武资助下,于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的。他一家在这里先后居住4年。草堂生活虽然清苦,但比之四处流亡来说,也算是安宁平和的日子。于是,杜甫在草堂内创作了诗歌240余首。公元765年初夏,成都尹严武在任上病逝以后,杜甫的生活瞬间失去惟一依靠,只好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乘船经三峡东下流落到荆湘等地。

  

 

  现在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了明弘治十三年,即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原有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原生态精神圣地。1955年,国家在这里始设杜甫纪念馆。1958年3月7日,毛主席利用参加成都会议的闲暇时间,来到杜甫草堂参观,从而促成了1959年间,由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主持,对杜甫草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才形成今日这建筑古朴园林幽静之美,完美保留了杜甫《堂成》诗中“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所描绘的诗情画意。1985年杜甫纪念馆更名,改为现在的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诗歌、文字资料三万余册,各级文物两千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的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国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国内杜甫创作成果馆藏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馆舍。杜甫草堂收藏的“杜甫诗意画”,在中国画坛上,也已成为著名的专题画类,现代大画家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王雪涛等,均以杜诗意境为题材,创作出了一系列风格各异的精品画作,成为人类精神文化成果交融绵延的一座丰碑。

  随着人流走进第一重建筑南大门后,过一座青灰色石头小桥,迎面就是大廨,“廨”为唐代官员办公的地方。这里就是当年杜甫出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时的官署。大廨是草堂建筑的第二重,为敞厅式仿木结构,前后只有廊柱,不置檐墙。两侧廊柱上挂黑底白字楷体对联:“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登上四级台阶,迎面是一尊杜甫半身铜雕像,呈蹲坐式屹立于黑色基座之上,雕像整体看上去清癯而骨感,目光冷峻而淡远,黑色胡须零乱地吊挂在尖削的下巴上,修长纤细的上肢,似枯木硬枝垂向下方,一双骨结突兀的大手微微交合,营造出一种忧悒苦闷,愁眉锁眼的感伤情境。雕像后侧又有一副对联:“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道尽杜甫一生爱国忧民的质朴性情。据资料记载:大廨之名,是清嘉庆十六年,即公元1811年重修草堂时所命名,已有200余年。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中轴线上第三重建筑,也是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堂前廊柱刻有一副长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这幅由清代文人沈寿榕撰写的对联,把杜甫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暗喻杜甫的诗词文采,与诸葛亮的经世韬略同样不朽,为诗圣的一生,做了最简洁的盖棺论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一生呕心沥血辛勤创作,写出的千百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坎坷曲折的生动画卷,真实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他的诗歌全景式描绘了底层人民的艰难困苦,鞭挞了社会动乱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深重祸患。杜甫在诗歌创作中,注重对儒家精神的发掘和实践,使得他成为唐代儒学复兴、士子伦理自觉的精神先驱。他在诗歌中除了抒写自传性的真实经历外,还全方位地展示时代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刻意弘扬中国文人诗歌言志抒情的优良传统,使他的诗具有及时记录时代和社会真实生活场景的“诗史”性内涵。在他著名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中,他在劝勉民众大力支持唐王朝平叛、以期彻底消灭叛军的同时,还深刻揭示了叛乱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全景式展现了当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之时,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的复杂局面,使他的诗歌内容表现了空前的历史真实,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唐朝宰相、著名诗人元稹称颂杜甫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宋代更是有许多文人骚客,公推杜甫为“历代诗歌的集大成者”!

  

 

  由于杜甫诗歌所独有的深刻思想内涵,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典范意义,自宋代以后就成为文人士子在写作时,争相取则效法的范本。仅历代传承下来的比较完整的杜诗注本,就多达100多种,形成了“杜诗学”一门独立的学问,光一个宋代,就曾有过“千家注杜诗”之说。杜甫因之而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被后人敬称为“诗史”,诗史堂也正是由此而得名。诗史堂大厅正中,陈列着一尊由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用写实手法创作刻画的杜甫塑像。塑像的面部表情平和恬淡,目光深邃,象征着杜甫用他犀利的双目,洞穿了人世间的沧桑风云,世态炎凉。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杜甫漂泊西南客居草堂的四年间,虽然时不时还过着穷困潦倒缺衣少食的艰辛日子,但他始终热切关注民间疾苦,将宁静淡泊的情怀,转移到对自然万物的倾情热爱之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春夜喜雨极尽喜悦之情,就是他热爱自然、注目民生,以欣悦的诗化语言,发自内心的直白吐露。

 

  (2020年4月12日于武汉市武昌)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