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用另一双眼睛看风景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4-25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杨静龙】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三月底四月初,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江淮大地春暖花开,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春晖如花,游人的脸在阳光下闪耀,熏风吹拂着他们的衣裾,一切都要显得那么生动。

我们站在明中都皇城城墙上,纵目四望,远远近近的城垣尽收眼底。原先的断垣残壁已经得到很好的修补,老城墙大多已经坍塌毁损,残存的墙基或存或阙、高低差互,与补砌的新城墙砖无缝衔接,老砖色泽黯淡,表面粗砺,新砖虽然努力仿古,到底还是过于平整和光亮了。新老城砖连接在一起,参差错落,既可看到自明初至今六百多年岁月的风雨侵蚀,又可感觉今日的盛世光影,倒是让人喜欢的。

有一段历史是大家所共知的。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安徽临濠人,临濠就是现在的滁州市凤阳县,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度过了人生至重要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也历经了早年的起义反元战争洗礼,对这块龙兴之地怀有深厚感情。朱元璋登基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经过对建都关中长安、中原洛阳开封和北平、南京等地的利弊分析,觉得南京虽龙虎踞,但僻居江左难于控制全国,中原和关中民生凋弊人力物力不足,而北平又被称作“苦海幽州”,遂萌生在家乡安徽凤阳建都的念头,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下诏,在凤阳营建中都城,史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集全国名材和百工、军士、民夫、罪犯等近百万人,浩浩荡荡,开始营建皇城。前后历时六年,中都城初具规模,其“规制之盛,实冠天下”,诗云:“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然而,在洪武八年四月的某一天,大明王朝突然以“劳费”为由,下诏罢建中都,另选南京为都城了。中都城罢建初期,作为大明王朝的陪都,皇亲贵戚还常常居住于此,并在凤阳一带练兵狩猎。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两地相隔千山万水,路途迢迢,皇亲贵戚不再前来,中都皇城逐渐荒废,以至城内城外的宫殿民居等建筑皆毁,仅剩皇城午门、西华门台基以及一段一千多米长的城墙孤独地伫立于荒凉的原野之上。

明中都突然罢建,其中定然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也有一些难以示人的隐情。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能肯定的,那就是其兴也朱元璋,其废也朱元璋,其他再多的因素再大的干扰都不是主要的。正因如此,他的子孙们在编修《太祖高皇帝实录》时,对这段史实很少提及,后人编修明史,对此也是语焉不详,似乎在故意隐讳什么,以至后来在史学界和考古界也极少出现“明中都”这样的字样,老百姓更是不得所知了。

现在,修复后的明中都皇城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凤阳有名的旅游景点,也是滁州乃至淮西一带有名的景点。同行的朋友们一边拍照,一边啧啧赞叹,有人想起先前在游客中心院落中央看到的明史研究专家王剑英铜像,问道:“当年王剑英考古发现了明中都遗址,遗迹就那么明显耸立于此,难道前人就看不见吗?”虽然是发问,但显然感慨多于疑问。

“老百姓看到的是废弃垮塌的老府衙老县衙(中都皇城部分建筑清朝时曾作为府衙、县衙),专家眼里的残垣断壁却是六百多年前的明中都,很多时候看见并不等于发现……”有人回答道,这一回答显出了水平,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滁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贾鸿彬,他与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宫开理两人一起发起了这次“知名作家下基层,行走江淮分水岭”采风创作活动,组织起一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人的庞大队伍,行走于江淮大地,他们在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上久久逗留,他们的感慨和疑问常常弄得导游不知所措。贾鸿彬则对当地的文史一直颇有研究,刚刚出版了一部反映皖东新四军战斗生活的纪实作品《一支队伍强又壮》,从他口中得知的王剑英的一些情况与导游的说辞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导游说”毕竟是“导游说”,有些内容是不能太较真的。

王剑英是研究明清史的专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他下放在凤阳县“五七”干校劳动学习,从当地老人们的口头传说和干校附近规模庞大的空城遗址中,他敏锐地嗅到了来自六百多年前大明王朝的缕缕皇室气息,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考古发掘工作。因为没有专业的测距设备,他甚至用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代替。有一个场景至今还被人们时时提起:“那个戴眼睛的老王在自行车前轮胎上系一条手帕做记号,一边往前推一边数车轮的圈数,以此来计算距离……”明中都的中轴线和内城周长就是这样测量出来的,三十多公里的外城周长,也是这样用自行车一圈一圈推出来的,没有任何一处遗址的数据是他靠“目测”和“估算”得出来的。

离开明中都皇城的时候,我们一行人纷纷在城门口拍照留影。有人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远在北京的王剑英来到了凤阳五七干校,而王剑英恰恰又是一位研究明史的专家,多少次的机遇巧合演变成必然,其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明中都皇城也许至今还依然湮灭于尘埃之中

我却由此联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往手机朋友圈里发照片时写了一句话:“假若当年朱元璋真的建都凤阳,中国历史也许将被改写……”,朋友圈发出后,有人秒回:“历史改写不了,凤阳建不了都。”一会儿,又有人回帖道:我在凤阳读了两年大专,没去过明皇陵和中都皇城。”又过一会,有人回了一帖,道:“昨天下午,我就在那里……”回帖的人竟然是我浙江宁波的高中同学, 一个远在千里之外东海之滨的同乡。


(202448)


(作者简介:杨静龙,浙江宁波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团委员、湖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现任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湖州市关工委副主任,在《当代》《钟山》《花城》《中国作家》《江南》《诗刊》《星星》《诗潮》等期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小说多次由《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并选入国内多种年选本,多次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短篇小说《遍地青菜》提名为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备选篇目。微型小说曾获武陵杯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年度奖和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