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吴晗的大学生活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12-0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侯国平】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1931年秋,吴晗以优异的文史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为史学系新生。三年的大学生活,勤奋与艰辛与他相伴始终。他学习十分刻苦,是真正的学霸。除了读书、抄卡片之外,他几乎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三年的历史研究工作,吴晗基本上是靠自己在探索。他说:“那时候,我自己找书读,没有人指点,读了很多好书,也读了不少坏书。我自己抄书,人家还是不肯借。有的书一些地方不懂,只好自己摸索,拿这个书对那个书互证。自己读目录书,学目录学,自己研究历史地理,研究地区方言,自己试着标点古籍,自己写卡片。”在大学期间,吴晗的读书范围很广,思考问题也很多,视野也很开阔。

  吴晗说,读书时要眼勤、手勤。他是主张抄书的。只有随读随抄,抄的资料多了,多看几遍就可以巩固记忆,也容易发现问题。知识是要靠积累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片面到比较面全面。这些都是吴晗的学习心德和体会。

  吴晗的大学时代,算不上有光彩,就是一天到晚埋头读书,在写文章,作考订之余,遇到有关藏书家的历史,都要随手抄录下来。几年间,他共抄录了十几万言。这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需要刻苦、勤奋和惊人的毅力。吴晗虽然在学问上取得了不寻常的成就,但也剥夺了他一切闲暇时间。吴晗在学业上的砥砺奋进,赢得了前辈学者们的赏识,也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称赞。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太史公。吴晗认为这是莫大的荣幸。

  吴晗在大学里的日常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尽管在胡适的帮助下,他谋得一个工读生的位置。但老家的经济情况每况愈下,吴晗弟弟妹妹的学费、生活费都得靠他筹集。那时候,吴晗弟弟也来北平读高中了,大妹妹也读初中了。吴晗每月10元的稿费,加上半工半读的25元报酬,三个人分着用,日子捉襟见肘。后来,吴晗又在《清华学报》《燕京学报》上发表论文了,稿费又多了。不过这时,吴晗的父亲病了,收入中还要支出这一部分医药费。1934年正当毕业的前一个月,他父亲去世,家里又添一大笔债。

  昊晗是家中长子,弟妹还不能独立生活,这些家庭债务,都要靠吴晗偿还。三年的大学生活,尽管吴晗勤奋写作,挣了不少稿费,但日子还是穷苦不堪。那时,他连一本必备的书籍都买不起。他的同窗好友梁方仲,手头比吴晗宽裕一点,见吴晗发生了经济危机,就力所能及的支援他。吴晗对此很是感激。更多的情况下,吴晗手头紧张了,就赶紧写文章,挣点稿费,度过难关。

  吴晗的大学时代,由于生活困难,生存压力大,他常常猫在学校里不出门。那时,清华园在西北郊,离城20多里。吴晗有时一个学期也进不了一回城。同学们的娱乐消费活动,他也不参加。直到快毕业的时候,他才敢去城里看电影。灯市口的红星影院是那时的一流影院,他也是半年一年才看上一回。至于看戏,更是谈不上,一是戏票贵,根本看不起,而且也听不懂,因为吴晗是南方人。

  大学时代,吴晗的穿衣打扮更是不值一提,他身上仍然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蓝色土布长衫,脚上是土布鞋,同学们则都是西装革履。对此,吴晗毫不介意,而是一心扑在学业上。他和同学们在生活上的来往不多,同学们邀请他进城玩,他也不去。虽然全史学系也不过40多名同学。但由于吴晗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读书和写作上,自然不可能有太多时间与同学交流。同学们见他白天黑夜的读书,写文章,选课也只选中国史方面的,既不参加文体活动,也不结群打伙地进城,穿着又土里土气。于是有人就给他起了另一个外号,叫他腐儒。这本来是一个贬义词,但吴晗听了反而很高兴。他说,腐儒也不简单,司马迁在史记中还称汉代名臣随何为腐儒哩。

  吴晗就是这样,孜孜不倦,负重前行,度过了穷苦不堪的三年大学生活。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吴晗的大学生活,对于当代想要做学问的大学生们,仍然不失为一面镜子。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水库路轨枕厂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