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列子忧天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10-1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端阳】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话说春秋时代,杞国有个人时常忧虑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安身,以致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另外有个人替这个人的忧虑担心,便向他解释道:“天不过是堆积起来的气体,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处处接触着气,整天在天底下活动,不是没出现天塌下来吗?”

  杞国那个人还是有些疑惑,问道:“天如果真是大气的话,那日月星辰不就掉下来吗?”

  解释的人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气体中会发光的东西罢了,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人的。”

  杞国的那个人又说:“如果地要陷下去了呢?”

  解释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而已,它充满四处,无处不有土块。你整天走在地上来往活动,不是没见它陷下去吗?”

  经过这一番释疑解惑,那个忧心忡忡的杞国人才像放下了重担似的,满心高兴。为他解释的那个人当然也为之高兴。

  这件事让一个叫长庐子的人知道了,笑他们说:“虹霓、云雾、风雨、四时,都是堆积起来的气体,这就形成了天;山岳、河海、金石、火木,都是堆积起来的形体,这就形成了地。万物生生息息,周而复始。既然知道这样的道理,怎么能说它们不会变坏呢?天地在无限广大的空间里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东西,可是在有形的东西当中又是最大的。人们很难了解它们的终结,很难追究它们的根底,道理本来是这样的,人们难以推测和认识它们。忧虑它们会变坏,那实在是忧虑得太远了;若说它们根本不会坏,那也不一定正确。总之,天地不能不坏,结果总是要坏的,如果真遇到了天崩地陷,那怎能不令人忧愁呢?”

  长庐子笑话这两个人是把远虑当成近忧了。但在这个问题上却没有完全为人们排忧解难。

  列子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智者,听到上述那些人的话后也笑道:“说天会崩地会陷是荒谬的,说不会崩陷也是荒谬的,陷和不陷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不过有一点是很明白的,崩和陷是一回事,不崩不陷又是另一回事。这两件事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就像活着的人不知死后是怎么回事,死去的人也不会知道活着是怎么回事,未来的不知道过去,过去的也不知道未来一样。天地崩或者不崩,陷或者不陷,我们又何必把它放在心上呢?”

  列子的这一笑,嘲笑了那种不必要的担心。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大自然朴素的认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不知不觉间时光的隧道通达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

  某日,列子乘坐一辆由列孙(列子第N代孙)驾驶的轿车前往某市讲学,时间紧迫,爷孙赶路在急。不巧的是正遭遇年内最严重的雾霾,这场一连五天的重雾霾不但持续时间长达近100个小时,而且PM2.5浓度在短短12个小时内一度激增近10倍,部分站点峰值浓度更是直逼每立方米1000微克,市里已启动红色预警。由于能见度很低,道路拥堵,车行缓慢,列子心急如焚。

  白发苍髯的列子,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这时陡然布满愁云。他吃力摇下车窗,探出头来,向四周张望:雾蒙蒙,阴沉沉,抬头看,天活像一口大铁锅扣在头顶上似的。

  他焦急地回头问身边的列孙:“怎么天像快要塌下来了?”

  列孙莞尔一笑,调侃道:“我的祖太爷爷,你没听说唐代诗人在《梁甫吟》一诗中有‘杞国无事忧天倾’吗?我看你这是忧天虑地啊!”

  列子道:“贤孙此言差矣,我这哪是无事忧天啊,分明是有事嘛!”

  列孙道:“当年您不是说过,‘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吗?”

  列子辩称道:“是啊,我紧接着那话又说:‘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如今,此天非彼天啦!”

  接着,列子列举出近些年来人们不顾自然法则,“战天斗地”,盲目开采,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天,由蓝变乌蒙了;水,由清变混浊了。大自然既可以养育人类,造福人类,给人类以恩赐,然而,若对它不怀敬畏,没有忧患意识,违背其自然规律胡作非为,它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耳熟能详的地震、山洪、泥石流、森林火灾等灾害;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通过支气管进入人体的肺部,甚至融入到血液之中,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造成肺癌死亡率的增加,成为危害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各种严重污染的食品和生活用品时时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列子拍了拍列孙的肩膀,提高嗓门大声道:“此乃吾所知者,当所忧之,无类于昔之‘杞人忧天’也!”

  列子列孙爷孙俩就“忧天”这个话题谈兴正浓。轿车在应急灯一闪一闪的探照下缓缓前行,走走停停,也不知列子是否能按时到达他的讲堂呢……

  作者小传王端阳 湖北省天门市人,1947年6月生,1965年入伍,曾任战士、干事、宣传股长、组织科长、团单位政委,1993年转业企业工作,2007年6月退休。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省老艺术家协会会员,省杂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哈尔滨市文史馆馆员。已出版散文、杂文、随笔集《灯下拾穗》《凳上思絮》《凭窗感悟》《伏案写闲》《笔留犁痕》。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