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潜规则”之类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3-2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高浦国】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在当下社会里由民间高人独创出的一些比喻和隐喻的汉语词汇,不论网络里的还是口头语,尽管查《字典》翻《辞海》找《词源》,寻觅无果,而在坊间如同韭菜一样一茬又一茬地在长,什么“帅呆了、酷毙了、萌翻了、囧途了”等等,不一而足。有的词汇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而隐晦性较强的是真伤人脑筋,实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或是有一头雾水的朦胧感。比如“潜规则”,就是一个挺令人费解的坊间新词汇。这个词汇出自何年何地何人之口,虽然无从考证,但在民间流行却早有时日。几年前,就有几位杂文大家和文化名人的文章中涉及到有关“潜规则”的话题。有的认为“潜规则”存在政治生态里;有的感到经济领域形成了“潜规则”;有的断言文化演艺圈盛行“潜规则”。归结起来,一言以蔽之,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存在“潜规则”。在下品读过几篇类似的文章,咀嚼文意时始终没嚼出个子丑寅卯。那么,“潜规则”到底是个啥呢?怪咱才疏学浅,叨扯不出“潜规则”的准确定义,以及贴切的释义,也只能抛砖引玉,试举几例现实,请诸君猜猜啥是“潜规则”。

  在小学读三年的孙子,学习成绩很好,还是班级的学习委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比班长小不点的班干部。尽管如此,暑假和寒假还是要起早贪黑地去老师家里补课,什么英语、奥数、作文照补不误。高额的补课费则是儿子及其他家长们心照不宣的偷偷塞进老师的挎包里。儿子说,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上课不好好教,课后补课挣私钱,现在都时兴这一套,当家长的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席话,噎塞得在下目瞪口呆。让在下弄不明白的是,在教书育人的地方,咋有这样不靠谱的“潜规则”呢?

  在下居住的楼区西侧是供销系统的家属区,有一对下岗夫妇,女儿有智障,儿子大学毕业后申请创业贷款,书面申请递交数月过去,仍不见回复,每次去找办事人员,得到的是一句话“再研究研究”,有人指点迷津,送给办事人员几条好烟和几瓶好酒,贷款的事还是迟迟无果。本是扶贫济弱的部门,怎么能出现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还不办事的“潜规则”呢?

  今年春节,单位举办联谊会,邀请退休老同志参加并参与游艺活动。在下在玩乒乓球时,不慎扭伤了腰,去医院后,大夫眼神惊恐而言:病情十分严重,需住院全身检查后治疗。一连三天,楼上楼下,东楼西楼,南楼北楼,骨科、外科、内科一番折腾,各种检验费花掉数千元,虽说咱有一个公费医疗卡,还是心痛钱花多了,赌气回了家,两盒跌打丸进肚,腰伤无碍了。回想自己就医的过程,心里总是纳闷:人家医生为咱瞧了这点小病,是说明对咱身体负了责任,至于收费多少,谁让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呢?可见这个以实行人道主义治病救人为宗旨的地方,也存在任意宰割患者的“潜规则”。

  在农村务农的堂妹和妹夫,身有残疾,是低保对象。一家人为了生计,以饲养小笨鸡为业,勉强维持生活。该乡的民政助理员,每月光顾堂妹家一次,事由是检验低保证件,每次都是张口要走几只鸡,至于该村的村主任平白无故从堂妹家拎小鸡,就如同下酒小菜一碟又一碟。类似堂妹及妹夫这样的残疾人,低保户,原本就是应该以爱心扶持的扶贫助弱的对象,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和一村之长,竟能对这样的弱势之人伸手揩油,做出这种龌龊行为是什么样的“潜规则”呢?

  几天前,一位老友病故,在殡仪馆举行了追悼会,向遗体告别后,送火化场火化时火化工以种种理由推迟火化。有人究因,是死者家属没给火化工递上“辛苦费”所致。又有人向家属示意给火化工送两张百元票子,谁知家属个个理直气壮地说,需要办理的火化手续费全交完了,凭啥还格外交钱。找到馆长理论时,竟吐此言,是火化工个人的行为,我也没招,谁让你们家属不懂规矩,看不开事呢?闻得此话,在下恍然大悟:一个洒泪送亡灵的地方,也有如此让活人揪心、闹心、怵心的“潜规则”而为。

  看了上述几桩亲历亲为的实例,读者诸君您猜出了都是些什么“潜规则”吗?各种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如同侵入社会肌体上的不同的病毒,必须坚决地、彻底地、毫不留情地清除掉,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肌体决不能让“潜规则”的病菌蔓延。随着从严治党、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笼子的密制和形成,就会渐渐地堵死“潜规则”的通行去路。这一点,不容置疑

 

 

  (作者为黑龙江省杂文学会理事、研究馆员、《尚志市志》执行主编,杂文家)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