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县大院里的皂隶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3-2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吉同】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皂隶是指旧衙门里的差役,这里借来形容今县大院里那些无职无权的小官。这个群体处于全县官宦金字塔的最底层,数量庞大,除下有“爹”可拼的、以及“县太爷”的秘书之类的“前程似锦”外,绝大多数只能在暗淡中待到退休。那么,这个群体是个什么状态呢?简言之四个字:五花八门。

  如老黄牛。这种人有着优秀的品质,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也有性格缺陷,多顺从服从,胆小怕事,唯领导马首是瞻。这种人数量较少,但却是单位的柱石。

  还有一种比较另类的“老黄牛”,他们也很勤勉,但多是为工作而工作。文山会海、形式主义、编假造假之类,多少人对它深恶痛绝,但这些人做起来同样乐在其中。即使那些坑害百姓的事,比如当年的“卖户口”,他们也一样热情似火。我熟悉一位“老吏”,每天上班第一句话便问:今天有会吗?若没有感觉很失落,好像这一天白过了。若有便喜滋滋地跑去参加,感觉这一天很充实。这些人的工作理念是:忙着就是幸福,忙着是最好的“为人民服务”,但却从不问忙的结果和效益。

  得过且过。精神上浑浑噩噩,工作上支差应付,且数量还不少。好一点的能像未庄的阿Q那样,“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差一点的则像舞台上的木偶一般,拉一下动一下,不拉就死在了那里,颇像活着的“死人”。

  尸位素餐。不会干事也不想干事,一天无所事事混日子。白天以喝酒为乐,晚上以打牌为业。所谓的“上午是包公,中午是关公,晚上是济公”之类的嘲讽,现实中可真有版本。有的因酗酒而“英年早逝”,我知道的就有好几位。

  倍受煎熬。还有少部人人,多是出身贫寒的大学生,他们有抱负有思想有才华想干事,但一不会拍二不去跑三也不送,最终只能在底层苦苦挣扎。这些人大都善于思考不盲从,有独立的见解和人格。然而,这就坏了,往往成了“孤家寡人”和被边缘化。若顶头上司是庸俗、龌龊之辈,还不得不随其指挥棒而被迫“起舞”,那心中可真是苦啊!用度日如年、倍受煎熬来形容他们的处境并不为过。同时,这也是极为痛心的浪费人才,糟蹋人才。

  广开财源。眼见着有权的墨官无本万利,日进斗金,吃香喝辣,有的皂隶坐不住了,于是就想方设法寻找发财门路。一是就地开发,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那些欲进大院吃皇粮的人,总得到人事部门领表填吧,那好,每张表300元。有些人想改自己的身份信息,那好,改一个字50元。甚至有人还模仿县长签字,卖行政事业人员指标,一个5万元。教师要晋级,管晋级的便有了寻租对象。管评先的吃“评先费”,管党费的吃党费,管就业的吃培训费,管救济的吃救济费,甚至发展个党员私下也有筹码。听说有一个管工人退休的小吏,每盖一个章要收500元,以至退休了还不愿交出大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二是做生意。门市由妻子或其他至亲顶个名义,真正的老板则是自己。这些人上班“人在曹营心在汉”,一门心思全在生意上。有一年我与某局一个小官到省城公干,一路上他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内容都是价格、运费什么的,忙啊!某吏办了个烟酒公司,因卖假酒假饮料被执法部门逮着,他觍着脸找领导求情,如孙子一般低三下四,像奴才一样满脸媚笑,至今印象还很深刻。

  绝地反击。有的不甘于在大院这样自生自灭,于是绝地反击,男的送钱,女的送色。某人原在大院默默无闻,但突然平地春雷成了某局的“一把手”。这些人一般采用“二级跳”战术,先买个三四等局的“一把手”,待搜刮了更多的钱后,再进军更高的职务或更好的单位。某局有位女性也算有点姿色,先与单位的“一把手”好,后又攀上了县里的一个“大人物”,很快从股级升为“一把手”,两年后又“坐镇”一个吃得香的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大人物”赤裸裸地为她“保驾护航”。这背后的名堂是什么,我想傻子也能猜得出来。

  其实这些都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了。十八大后,党中央严立规矩,这些颓废、腐败和奢靡之风遭到横扫。但愿“死灰”永不复燃。

 

  (作者简介:刘吉同,河南省新乡市杂文家,笔名为红河水、云边客)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