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从“比干之谏”说开去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8-0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亚夫】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2017年“全国百名杂文作家新乡采风活动,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第31届年会” ,在河南新乡举行。会后,主办方安排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比干庙。比干(公元前1092-1029)是中国历史上以死谏君的忠臣。周武王封比干为国神,北魏孝文帝感其忠心而建庙。现存的建筑群为明代弘治七年(1494)重建,规模恢宏,气势不凡,有“天下第一庙”之称。

  比干之谏,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据《括地志》载:“比干见微子去,箕子狂,乃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进谏不去者三日。纣问:‘何以自持?’,比干曰:‘修善行仁,以义自持。’。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诸?’遂杀比干,刳视其心。”比干是纣王之叔,官居宰相,面对国政衰败,纣王无道,皇兄微子远去,皇叔箕子装疯,他敢于挺身直言,抨击时弊,以至“进谏不去者三日”,其忠心,日月可鉴;其勇毅,撼天动地。最后被剖心而死,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仁人”,其死难之地以新(心)乡驰名天下。

  比干之谏的精神固然可嘉,然而,其死谏的方式并不可取。何者?我们是动机与效果统一论者。比干动机是“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忠肝义胆,不容置疑。但不能因为出于好心,自持“忠心可鉴”,就不讲究进谏的方式方法,就一昧蛮干,死谏,死磕,说狠话,说气话,说绝话,甚至死纠蛮缠,恶语相向,大讲过头话,出轨路。这样不仅达不到进谏的预期效果,反而搞砸了事情,最后酿成了悲剧。

  同样是谏,战国时期的“触龙说赵太后”,就干得漂亮: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一举攻下赵国三城。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摆出一付威严而强势的架式。怎么办?左师触龙不是采取比干那样“强谏三日不去”, 而是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从问候日常起居,使“太后之色少解”;然后慢慢引入“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之理,打动太后之心;最后又以古今之例,说服了赵太后,让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结果太后主动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了国家危难。可见谏也要讲究艺术,要区别对象,注意场合,讲究分寸,掌握尺度,不能一味抱着“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一昧蛮干死谏,这样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有以死搏取声名之嫌。

  谏,其实包含两个方面:进谏与听谏。上面讲了进谏,当然也要说听谏。听谏要有风度,要有雅量,更要有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的肚量。我们主张和而不同,谐而存异,反对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不能因为讲了与自己相异的意见 ,就紧锁双眉,拉长马脸,给人看脸色,甚至拂袖而去;不能因为有人提了意见,就火冒八丈,认为是与自己过不去,存心找荐,就要给人穿小鞋,打击报复;不能因为有人讲了过头话,出格话,就认为对方是抓住一点,无取上纲,唯恐天下不乱,是别有用心,有心作对,就要狠狠反击,必要置人于死地而后快。还是达·芬奇说得好:“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他理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过讨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

  这,其实不正是执政者应有的品格吗?

 

  (作者简介:朱亚夫 ,笔名方波等,上海市人。曾任《上海老年报》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主编等。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年旅游专业委副主任。1970年在《人民日报》首发杂文,2009年以一篇杂谈,促成了一项全市性的“迎世博”活动,最后诞生了新“沪上八景”。有《杂坛徜徉录》《人生畅想曲》等专著十多本。)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