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是怎样死的,这在《秦始皇本纪》中说得很清楚:赵高派他的女婿阎乐杀入皇宫,秦二世被逼自杀而死。对此,我无翻案文章可做,只是想追问,赵高的阴谋为何得逞?秦二世能否避免被逼自杀的命运?
且看下面一段文字:
郎中令和阎乐一同冲进去,用箭射中了二世的帷帐。二世很生气,召唤左右的人,左右的人都慌乱了不敢动手。旁边有一个服侍秦二世的宦官不敢离开。二世进入内宫,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竟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宦官说:”为臣不敢说,才得以保住性命,如果早说,我们这班人早就都被您杀了,怎能活到今天?”(依据《秦始皇本纪》翻译)
别看这段文字不长,信息量却十分丰富。
信息一:无名宦官明知赵高要谋反,却隐瞒不报。
秦二世责怪无名宦官没有告诉他,至于什么没有告诉他?他没说,无名宦官也没问,但考虑到说话时的场景,可知秦二世说的是宦官没有将赵高要谋反的事告诉他。那么,这个无名宦官知道赵高要谋反吗?由他的话语可知,即使他不知道赵高将在何日何时派何人以何种方式去“为民除害”,但一定知道赵高早就有谋反之心,迟早要对秦二世下手,而且要么不下手,下手就是狠毒的。但是,他没有将真情告诉秦二世。岂止是没说出真情,可能还为赵高说了不少好话,如说赵高对秦二世如何忠诚,如何为大秦帝国日夜操劳。
信息二:无名宦官不报实情,是因为不敢,报了,秦二世就可能要他的命。
作为宦官,本应对秦二世高度负责。可是,他竟然没有将事关秦二世安危的真情向秦二世报告,难道是这位宦官不喜欢说真话吗?好像不是。在回答秦二世的问题时,他字字说的都是真话:承认自己了解赵高的不轨行为而没有向秦二世汇报,承认自己将保全自己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并明确指出你秦二世专门要听好话,要说你怎么好,在你领导下国家怎么好,你信得过的人怎么好。说好,你就高兴,说不好,你就不高兴,就可能要人家的命。谁的命不宝贵?谁说真话谁送命,谁敢告诉你实情?此时无名宦官说出真话,还可能有一点嘲讽的意味:以往我对你说真话,就有送命的危险,今天我说了真话,一吐为快,你能奈何我呢?
信息三:若是无名宦官报了实情,秦二世可能有另一种结局。
秦二世说:“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竟到了现在这种地步!”秦二世的意思是假如自己能早知道实情,赵高是不能得逞的。这个说法有点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耐,但不能说这是胡话。秦二世虽说是傀儡,但他毕竟还是皇帝,还有用突然袭击的手段一举击垮赵高的可能。事实上,秦二世死后不久,子婴只是用了一个小小的手段,赵高就呜呼哀哉了。子婴能做到的事,秦二世也是可能做到的,他的智商并不差。
综合这三条信息,可得结论:不肯听难听的话,是导致秦二世非正常死亡的深层次原因。哪怕这些话是千真万确的,是实实在在为秦二世着想的,只要他觉得不中听,就要人家的命。久而久之,他听不到真话了,赵高要对他下手,他也不知道,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
细细想来,这个无名宦官未必存在,这个细节也未必存在。试想,当时赵高的人已经闯进宫中,杀气腾腾,而宫中之人不听调遣,不敢反击,秦二世此时性命难保,哪有心思再责怪人?因此,这一细节极有可能是司马迁虚构的(是依据秦二世的真实个性虚构的),其意图就是要借无名宦官之口告诉后人:不肯听真话,就听不到真话,而听不到真话是十分可怕的。不信,请看看秦二世的下场吧。
(作者系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银奖获得者,其获奖作品为《麻雀为何要自由》)
编辑:杨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