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弓箭的终结与王朝的背影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12-1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王俊良】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故宫馆藏《乾隆皇帝大阅图》,定格乾隆四年(1739年)11月,29岁的弘历一身戎装,挂着弓袋箭囊,威风凛凛地骑在马上,检阅南苑校场八旗军“弓马骑射”的威武与雄壮。画面背后,折射出乾隆内心的“弓箭”地位与“江山社稷”间的纠结。

  乾隆的纠结,是怕“中原文化”消弭“皇权永固”的根基。说白了,一方面怕重蹈蒙元覆辙,一味排斥中原文化,造成文化对峙,政权成“沙中之塔”;一方面,既要“满汉融合”,更要防止“满语”、“冠服骑射”这些征服中原的“优势”,在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浸润下消失殆尽。乾隆清楚,靠“弓箭”的威力,可以打出“政权”,但不可能靠“弓箭”来“治理政权”。

  把“冠服骑射”定为“国策”,最早是皇太极。皇太极说:“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夫弓矢我之长技,今不亲骑射,惟耽宴乐,则武备浸弛。朕每出猎,冀不忘骑射,勤练士卒。诸王贝勒务转相告诫,使后世无变祖宗之制。”《啸亭杂录》记载,乾隆践行皇太极的教诲,一丝不苟,坚持在工作之余,到畅春园门侧匀射,“发二十矢,中者十九,侍从诸臣无不悦服”。

  然而,现实告诉乾隆,后世并不因他身体力行而放慢追逐“骄奢淫逸”生活的步伐。毕竟,从入主中原到康、雍、乾盛世,一百多年过去。那个靠“弓马骑射”的“马上民族”,已习惯“提笼架鸟”、“琴棋书画”的悠闲,挽弓射箭、纵马疆场已成明日黄花。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月,乾隆突击检查八旗官员“弓马骑射”,发现那些曾引以为傲的“弓马骑射”,竟成“弓力软弱,发箭多不能及靶”的“银样镴枪头”。乾隆怒批,“骑射为我朝根本,一切技艺尤赖熟悉”,要求八旗官员“嗣后勤加训练,务期精善”,并警告“倘仍前懈弛,未勤纯熟,除将该官治罪,该管大臣等并议处不贷”。

  就在乾隆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地告诫“弓马骑射”重要性的同时,英国机械师凯伊发明的飞梭,在1733年,使织布效率发生了与手工完全不同的变化。“工业革命”烽火,在欧洲已成燎原之势。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的蒸汽机车,让人类彻底告别“马车时代”。1792年 ,急于开拓海外市场的英国人,想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分享中国市场”,派英使马嘎尔尼,乘坐一艘装有60门大口径火炮军舰抵达天津,奉上英国最大、装有110门最大口径火炮“君主号”战舰模型和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这些当年最先进的武器。可惜,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现这些当年的礼品,依旧原封不动地睡在库房里。

  这也难怪,连“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颟顸,足以让人笑破肚皮。战前,林则徐上奏朝廷,认为“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大谈洋人嗜吃牛羊肉,大黄、茶叶是洋人通便活命之物,“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1841年3月,败在英夷“坚船利炮”下的林则徐,与杨芳研究的御敌方案,竟是用女人污物、狗血、马桶破敌。

  “马桶御敌”自然与朝廷迷恋“弓马骑射”,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有关。然而,颟顸举动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对现代文明的极端恐惧。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乾隆,让英国人马噶尔尼看透了虚弱本质,“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150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不幸的是,道光皇帝恰好充当了那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者。此时,距乾隆在箭亭立《训守冠服骑射碑》,已过去88年。最终,“弓箭”被“蒸汽机”终结,入主中原267年的大清,随《清帝退位诏书》成王朝背影。如今,回望历史,体味乾隆意淫“弓箭”作用,岂可仅仅满足“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之叹?

  (作者简介:王俊良,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幼好读书,不求甚解。及长,从业媒体至今。偶有文字行世,赖众师友不弃。优点,好酒、好茶、好美食;缺点,喜书、喜游、喜美女。努力方向,争取写出不让人恶心的文字。)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