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标签说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3-2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栩】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标签一词属于外来词,最早出现在1700年的欧洲。那时标签的作用是用来说明商品的信息。

  在中文体系中,标签一词的用法有很多,可以代指人物身份,可以代指人物特征。

  在革命年代,那些为革命做出奉献的人的标签就是“革命人”;在抗战年代,英勇抗战的标签是“英雄”,为日本侵略者翻译引路,卖国求荣的标签是“汉奸”。诸如此类,给一个群体贴标签的还有很多:80后是迷茫的一代,90后是垮掉的一代……

  给个人贴标签就数不胜数了,褒义贬义都有。我被长辈们贴的标志性标签是“肉食动物”,其原因是我喜欢吃肉,这一贴就是十几年。我可以理解成这是长辈们之间的说笑,偶尔拿来当作谈资。但多次有意无意地将此话题放大,我这个当事人的感受着实不适。小时候,我因不会使用筷子吃饭时需要别人帮忙夹菜。长辈们又对我甚是关爱,肉类食物不断地送进我的碗里,久而久之在长辈们的主观臆想中我就成了“肉食动物”。

  在如今娱乐至死的年代,代指个人的特征从“标签”逐渐被“人设”取代。“人设”原是指小说作者赋予小说人物的设定,现被网友赋予了众多公众人物(多为明星)的特征。

  如,一位明星在镜头前卖力地表现出某个性格特征,那么他的“人设”就是这个。一旦被发现有着和这个“人设”截然不同的特征,这个明星就有“人设崩塌”的说法。轻则追捧者失望不再追捧,重则招来无尽的谩骂。说白了,追捧者追捧的就是这个明星的“人设”。至于“人设”是否是这个明星的真实个性特征,就很难说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正是对网络的正确理解吗。

  给事物贴标签也有很多:给动画贴上“低幼”的标签,殊不知动画的初衷只是另一种影视表现;给游戏贴上“洪水猛兽”的标签,殊不知2022年杭州亚运会已将其纳入正式比赛项目……

  “标签”都是由人贴上去的,想要撕掉,难上加难。最后我只想说:“莫以标签论人,莫以标签定事物。”

 

  (王栩,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现就职于湖北省松滋市杂文学会、松滋市东方书院,为“东方乐读”微信公众号编辑。)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