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沉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文明节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0多个节日,包括国际性、公益性的节日。为了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保护和发扬东方文明,不妨在每年11月11日设立“筷子节”。理由有五:
一、筷子,是人类最具文化内涵的餐具。它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堪称国粹。筷子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外又一大发明,迄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简单、平凡的筷子蕴含着中国人对生活、文化、礼仪方面的丰富内涵,折射出“筷箸文化”的浓厚底蕴。一日三餐,筷不离手,品味果腹,筷子先行。可以说,筷子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民生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套礼仪和习俗,在民间的婚、丧、喜、庆等礼俗都有广泛运用。这在《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有着生动的描写,因此被人誉为“东方文明”, 影响所及,日本、朝鲜、越南、韩国等国都以使用筷子为乐。
二、筷子是我国主要的食器。附加于筷子中的各种文化至今依然有着现实意义。但是令我们十分遗憾的是筷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日渐式微,熟视而无睹,信手而乱用,一筷用多年,用筷不知爱惜,不讲礼仪的陋习比比皆是,因此亟待我们加以研究、爱护和弘扬。
三、国外已有国家率先设立“筷子节”。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筷子文化是东亚乃至南亚地区共同使用的饮食工具,目前已经成为大家十分关注的一项文化遗产。据悉,日本对筷箸文化十分重视,不仅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研究,还把每年8月4日设为“筷子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以感谢筷子一日三餐地为其服务。农村在播种、插秧、收获、生日或婚嫁的筵席上,都得要换上新筷子,以表喜庆之情。素有东亚文化城市之称的韩国清州市近年将11月11日定为“筷子节”,每年“筷子节”,邀请中、日等国参加,已成功 举办了三届“筷子庆典”,在国际上造成了不小影响。而且国外有些学者公开演讲、著文,宣称筷子是他们国家的发明,这真令人吃惊和痛心。我国作为以筷为食的母国,情何以堪?对此岂能等闲视之,无动于衷? 因此,我们提议在全国创立“筷子节”。
四、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批潜心筷箸文化的爱筷人士。 2012年,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应运成立,发展至今,已团结了上海乃至全国的100多位爱筷人士。这里既有大学教授,也有民俗学者,既有筷子生产厂家,也有平常百姓。他们抱着一颗热爱筷箸文化,发扬中华文明之心,走到了一起。几年来,他们搞活动,开讲座,作报告,办展览,出书刊,出国讲演,理论研讨等,大大促进了筷箸文化的普及、发展和提高。北京、江苏、浙江、辽宁等地也建有民间藏筷馆,活跃着一批爱筷人士。因此,我国设立“筷子节”已具备条件和基础。
五、筷子笔直,用时成双,11月11日,酷如两双筷子,因此不妨以11月11日为我国“筷子节”。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等,上海市人。曾任《上海老年报》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主编等。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年旅游专业委副主任,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副会长。1970年在《人民日报》首发杂文,2009年以一篇杂谈,促成了一项全市性的“迎世博”活动,最后诞生了新“沪上八景”。有《杂坛徜徉录》《人生畅想曲》等专著十多本。)
编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