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宋太祖的誓碑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4-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朱温灭唐朝后,政权更迭如换刀把子,53年间便经历了5朝16个皇帝,直到赵匡胤才终结藩镇割据的乱局。陈桥兵变,明里是下属为他黄袍加身,暗中乃自己想登上皇位掌握主动权。否则,功高震主只能任人宰割。

  一般新皇登基后都要赶尽杀绝前朝统治者。明成祖抢坐龙椅后便对下台的侄儿穷追不舍,在国内没搜到还派出浩浩荡荡的船队下西洋寻觅。赵匡胤变身宋太祖时,约定部属不得擅闯皇宫侵扰太后和幼帝,也不得欺凌群臣、伤害百姓。没有出头反叛的文武百官也一律留任了。他还专门立下誓碑: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水浒》中的小旋风柴进正是仰仗誓书铁券的荫庇,才敢私通梁山泊强人。宋太祖一统江山后,把李煜等国主都一一养起来没有杀掉,显示了他不惧后患的高度自信。

  后来金兵攻破汴京,主将完颜宗望专程往宋太庙找到了久闻的誓碑,览毕嗟叹不已,对着太祖的画像一拜再拜。

  开国皇帝最怕开国将帅居功自傲,“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已成常态。五代十国更是武将乱政的高峰期,太祖却没有开杀戒。他把患难弟兄们召集拢来,拿出最好的美酒一齐痛饮,酒酣耳热后才道出当皇帝的苦衷。这帮叱咤沙场的将领生怕背负谋逆的嫌疑,纷纷自愿交出了兵权。这段“杯酒释兵权”的佳话,其实就是君臣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赵匡胤虽出身普通武将之家,却酷爱读书,他称帝后尊重和重用读书人,大力兴办儒学,增加科举取录名额。誓碑申明“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即给了文臣豁免权。陈桥兵变时,前朝宰相魏仁浦差遣数十家丁去保护后周幼主。赵匡胤得知后十分钦佩魏的忠心,说:“十个文人作乱,比不过一个武将造反。这班文人写写文章骂骂朝政,吟诗作赋抒发情怀,也成不了什么大事,此事不必深究。”他登基后依旧封魏仁浦为相。

  他一次设宴招待群臣,翰林学士王著酒醉后思念旧主,当众喧哗并大声痛哭。有人奏请严惩王著。太祖说:“他喝醉了。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他常鼓励文臣武将要多读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一次他问宰相赵普一个疑难问题,赵答不出,学士陶毂、窦仪却准确地回答出来了。他不由感慨:“宰相须用读书人!”赵普从此半夜三更都坚持苦读,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史书多传颂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合璧,讳言唐太宗跟魏征针尖对麦芒时也恨得咬牙切齿,“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多亏长孙皇后劝解他才猛醒。两相比较,宋太祖似乎更为睿智、更加大度。赵普曾向太祖推荐某人任要职,太祖未允。次日赵又荐此人,太祖大怒,撕了奏折掷于地上。赵将碎片拾起粘好,过了几天,“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此人果然才华出众、成绩非凡。还有一次,赵普奏请擢升一名大臣,太祖讨厌此人执意不允。赵普说:“以刑罚恶,以赏奖功,古今如此。刑赏乃是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一个人的刑赏,怎能用陛下个人喜怒妄废刑赏呢?”太祖理屈便避走后宫。赵竟紧跟其后不走,太祖终于答允了他的请求。

  宋太祖的豁达包容和誓碑约束,开创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清明上河图”和宋词就是无言的丰碑。宋朝名臣范仲淹总结道:“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苏轼也说:“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

  可惜太祖未过半百便早逝,在位仅16年来不及消除北部契丹的边患。然而,最后灭宋的并非契丹而是蒙元,说明靠太祖一己之力也难以确保赵家江山世代相传。有史家把宋朝对外软弱归罪于宋太祖重文轻武,须知兵强将广虽能御外却难免孳生内乱,偃武修文保持了内部稳定又抵御不了外患,此乃集权制度家天下的固有矛盾,再英明的君主也无能为力啊!

  2018/4/11/于上海南箐园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