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愿成年人读书蔚然成风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4-2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栖】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报告,称:“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调查还显示:“只有一成以上成年国民全年纸质图书阅读量在10本以上,且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这份调查报告无可辩驳地佐证了一个事实,即:我国国民阅读的时光和习惯似乎只停留在了未成年人阶段,一旦步入成年人阶段,纸质阅读成为了一种曾经的过往,一去不复返。它形成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

  相对成年人,我国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量明显提升,0-17岁周岁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81本,14-17周岁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1.57本,分别高于2016年。天生的好奇和求知欲望,引导未成年人深入浩瀚的书海,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气象万千,令人心驰神往。这一被培根称之为“阅读魅力期”,似乎也就存现于幼儿和小学低年级时段。一旦进入中学阶段,阅读量的增长大部分集中在教辅类图书,这与偏重实用性与教材考试有关。长期以来,升学和就业几乎成为国民教育的唯一追求,“有用的书就读,无用的书少读甚至不读”的阅读观逐渐稀释了国民对读书本身的兴趣和欲望。基于此,成年人认为阅读与自己的生存状况关系甚微,甚或认为阅读反而会影响生存状况的改善。于是乎,他们也就与书籍产生了“隔膜”,读书渐行渐远了。

  常听有人说,我国国民普遍存在浮躁心态。浮躁心态的表征之一乃是急功近利,缺乏从长计议,这也许是造成时下成年人碎片化阅读乃至与书“绝缘”的根本原因。忙于“谋职生财”,怠于“愉悦身心”,似成为了相当一部分成年人的生活状态与习惯。何况阅读还得花财力购书、花精力读书,“于事无补枉费时”,还不如养精蓄锐图现实,把一切的一切投入赚钱来得经济实惠。他们忘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古训,岂止是“不误”,“磨刀”还是提高“砍柴”效益的必由之路哩!恰如斯蒂芬·茨威格所说:“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基础的基础。”倘若一个人没有打下牢固的这一“基础”,人生“大厦”何以平地起?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一个人经历再多,也未必能看透人生。有太多的人,一辈子受尽苦难,却只能在苦难中沉浮;历经波折,却只能在波折里挣扎。何以故?除了外界因素,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自身缺失“内功”——知识浅薄,思维僵化,境界低微,行为保守。倘要破解之,读书委实是一方良剂。读书的目的,无疑是要让自己的思考更成熟、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深邃,开拓进取,日臻人生的愿景。我在英国作家伍尔夫的读书随笔中读到这么一段话:“一打开书,你便会从那些隐晦曲折的字里行间,从那些难以觉察的细微迹象和暗示中,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读书对一个人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与时俱进的。

  我国北魏时期有位逸士名叫李谧,他曾霸气地说过:“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家中藏有万卷书,何须做百城之官来证明自己!对普遍的成年人而言,“拥书万卷”也无须,“南面百城”更未必,但多读点书,以充实和更新知识,培育和提升素养,适应和改善环境,乃不失为人生之要义。一旦成年人读书蔚然成风,我国新时代自会有一种令人振奋的新气象。

 

  2018.4.22.

 

  (作者简介:沈栖,笔名凡夫、聿飞,1951年生,主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家,先后出版有杂文集《世相纵论》《明天的废话》《实话直说》《告别“社会病态”说谎》《一个公民的闲话》《无花的蔷薇》《边看边说》《余墨谈屑》。)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