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避风港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9-1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中国现代史上有著名的宋氏三姐妹,曾随同丈夫牵动过国家的命运。还有四个姐妹也颇有名声,世称“合肥四姐妹”,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命运却被国家牵动着。她们的曾祖父张树声是清朝的淮军头领,跟随李鸿章打过“长毛”,获胜后得以起家,官至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她们的父亲系中学教员,育有10个子女,4个大的是女孩,后面的全是男丁。旧时的娱乐器具“牌九”里有一张“人”牌,上面4个红点,下面6个黑点,与张家姐弟的情形有点相仿。

  四姐妹中的大姐张元和是大夏大学的校花,上海的画报、小报上经常刊登她的消息,但不同于今天的明星绯闻。她爱好昆曲,因在江苏海门担任中学校长和农场的董事误了婚事,才跟著名昆曲小生顾传玠结婚。社会上都惋惜她嫁了个低人一等的戏子。她却青春无悔,于1972年移居美国旧金山,以研究昆曲为乐。

  老三叫张兆和,在中国公学读书时就被著名小说家沈从文苦追,还惊动了校长胡适,结果终成眷属。解放后沈从文基本搁笔,默默无闻了。

  四妹张充和嫁给了德国血统的犹太人傅汉思。他精于汉学,是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字系教授。美国历史学教授维克特就是他的学生。维克特曾经采访江青为其作传,被香港胡编的《红都女皇》以假乱真了。据维克特介绍,江青并没有说什么出格的话,对中国也没有什么损害。

  排行第二的张允和结婚最早,1933年就嫁给了后来成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她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还去美国读过赵元任的语言学,回国后在上海有名的光华中学做高中历史教师。她发现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错误和问题,写信反映到《人民日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编辑室看到了她的意见,希望她到北京来工作。出版社的社长叶圣陶是她父亲的老同事,也欢迎她调去。她便兴冲冲地到了北京。

  没料到一来就碰上了“三反五反”运动,她祖上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本人与丈夫都有海外经历,自然被当成了“大老虎”。要她交代“反革命”问题时,除了祖上的反动罪行外,她实在讲不出新东西。孤身一人在北京辗转反侧生了病,领导只好让她回家养病。运动结束后证明她什么问题也没有,要她回单位上班。她却对政治运动心生恐惧,干脆长期请假养病不去了。自1952年离职后,她自称“家庭妇女”在家中相夫教子,悠哉游哉地欣赏昆曲。1956——1964年,她曾担任北京昆曲研习班联络小组组长,那是没有收入的业余工作,属于义务性质,因此,也不是运动对象。她晚年时还办了家庭刊物《水》,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

  以张允和的家庭出身背景和本人经历及诸多海外关系,在“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中,大抵在劫难逃。她侥幸躲过这一劫,还得感谢“三反五反”提前打了预防针,让她及早当上了“家庭妇女”。“家庭妇女”即普通居民,跟农民一样自劳自食,不要公家的一文俸禄,谁还与之较真?

  晋朝的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干脆屁股一拍,老子“不为五斗米折腰”,搁挑子回家种田去。在乡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现在“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能够“复得返自然”“但使愿无违”,亦算人生一大幸事。

  长期研究乡村建设的梁漱溟先生曾为农民抱不平:“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却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农民和居民毕生都要从事劳作,连退休养老的资格也没有。我们高谈劳动光荣时,又把劳动看作一种改造人的手段——被划为阶级敌人者,多半要革职回原籍,“原籍”便是原来居住的农村或街道。“文革”中住牛棚的人尚且有微薄的工资或生活费,农民和居民则不敢奢望。因而一旦当上农民或居民,就再也没人同你过不去。已经是个破罐子,还摔之何益?

  农民和居民的身份与居所反倒成了政治风浪频发的避风港,张允和借此安度了一生,这也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吧!

 

  2018/9/5于上海南箐园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