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抗日战争文献数据平台”正式上线,向全球免费开放。该平台是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专项工程”24项中最大的一个。平台架构大致分几个专栏:图书、报刊、档案、视频等,通过一种让历史可听、可看的努力,向社会各界乃至世界各国提供大量的抗战历史信息。
历史业已雄辩地证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大国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也是东方唯一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国家。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为肇始,中国拉开了“二战”局部战争的帷幕(1939年的德波战争则是“二战”全面战争的开端),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按理说,中国作为“二战”战胜国理应享有与美、英、苏同等的历史地位和同等的话语权。但现状是,70多年来,中国抗战及“二战”史研究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并不尽如人意,这与一个反法西斯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抗日战争文献数据平台”上线无疑是我国在这方面多了一个话语权的载体,给世界各国解读我国抗战史提供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径。
“红色文献”专栏是这个平台的一大特色。诸如不同版本的《论持久战》、太岳军区的油印小报《战斗报》、抗日根据地独具美学特色的版画、教授八路军和民兵如何打地雷战和地道战的小册子、传播于各地的抗战歌谣等等,每每佐证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历史定论。
我国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正义之战。“抗日战争文献数据平台”以强有力的声势,全覆盖、多方位、多视角,披露大量的档案、实物、证言、图像等,回顾历史,揭示真相,把“二战”期间东方主战场的战况——日寇的肆意张狂和中国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实事求是地昭示于世。这彰显出我国政府和人民明确的政治判断和清晰的伦理厘定。国民政府1944年出版的《纪念节日史话》、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100余万页档案目录、各大战役的战斗纪实以及国共双方开展的军事训练等等,这些史料弥足珍贵。至于具有67年历史、长达20多万页的《申报》,更是对抗战历程作了淋漓尽致的全景式的同步实录。
根据我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开放要经过一定审查,有些史料目前上线尚有困难。有鉴于此,这一平台通过民间众筹来突破,即:尽最大可能挖掘民间蕴藏的抗战史料,如上海沦陷后发行的地方小报《平报》、远征军的小册子、抗日战士的日记和个人档案等等。虽说这些“拾遗补阙”显得碎片化,但我们只有把无穷的历史细节研究透了,才可能高度地概括出宏观叙事。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堆抽象的概念,更不是一堆横七竖八的材料,人类的生命一代代在时间中延续、传承而成为历史。倘要历史不出现断裂,不淡然遗忘,就得不断挖掘,不断发现,不断展示。散落在民间的那些抗战史料,许多当事人子女年事已高,其三代、四代是否会继续保留之,委实难矣!“抗日战争文献数据平台”致力于民间众筹,乃是抢救史料的有效举措。
米兰·昆德拉曾经强调:“对过去记忆的丧失,将使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我认为,这也许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原因所在。摆脱历史记忆,生命将变得毫无意义。就以我国抗战历史而论,一旦“失忆”,血肉横飞、以死相搏的岁月和千千万万无辜的亡灵将会被历史迅速遗忘,最多化为历史教科书上一小段无足轻重的文字或几个干瘪枯燥的数字。虽说历史必然有大量“空白”因此有填不完的“空”,但对历史有担当的民族一定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尽最大可能不让历史“留白”,尽最大努力为历史“填空”,这理应是所有中国人的责任。——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抗日战争文献数据平台”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2018.9.29.
(作者简介:沈栖,笔名凡夫、聿飞,1951年生,主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家,先后出版有杂文集《世相纵论》《明天的废话》《实话直说》《告别“社会病态”说谎》《一个公民的闲话》《无花的蔷薇》《边看边说》《余墨谈屑》。)
编辑:杨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