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死不瞑目的毕昇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10-0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毕昇系北宋年间一布衣,其出生年月没人记载,经考证大约在公元970年出生于今湖北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后来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梦溪笔谈》记述了此事,他去世于1051年才为人所知。

  另据推测,毕昇可能是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因为他发现了雕版的最大缺点。即每印一本书都要刻一次版,刻版的时间长,还不易修改和存放;同时费工和耗费原材料均多,不能重复使用,也加大了印刷的成本。毕昇想试制活字来缩短制版时间,通过反复使用来降低印刷成本。

  最先,他制作了一种木活字,但木头纹理疏密不同,沾水之后就会膨胀,导致版面高低不平,且印刷次数一多,字的笔画容易膨胀模糊。木活字还容易被印刷用的蜡和松香等黏在一起,不便拿取。

  有一天他看到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他眼前忽然一亮:我何不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成文章吗?经过多次实验,他终于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较之雕版印刷,制版迅速,印刷质量好,还可以多次重复使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现了印刷出版史上划时代的突破。

  活字印刷将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一位小师弟来取经,问:“《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

  毕昇笑着说:“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然后介绍了两个儿子过家家的启示。

  小师弟继续追问:“但是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

  师傅沉吟了好一会儿说:“那是因为毕昇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但是,这一伟大发明并未得到及时重视和推广运用,幸亏同时代的沈括记入了《梦溪笔谈》,才开了后世一系列其他材料活字的先河。元代王祯用木活字进行印刷,那时还出现了锡活字。明朝时又出现了铜活字和铅活字。清朝康熙年间还用上了瓷活字。这些活字均由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改进而来。

  公元13世纪,活字印刷术陆续传入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等地,并经丝绸之路向西通过波斯和阿拉伯传入埃及和欧洲各国。1445年,德国企业家约翰内斯·古腾堡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铅活字印刷,并制成了简单的印刷机械,开创了近代机械印刷的先河。此后50年间,印刷机在欧洲扩散到250个城市,出版了1500万到2000万册图书。

  毕昇的活字印刷比古腾堡早了400年,可怜1800年前的中国还在靠雕版印刷书籍。1960年我念初中时,就读的小镇还在使用石印技术。虽然中国最早发明纸和印刷术,但“墙里开花墙外香”,有一项研究估计,从1522年到1644年欧洲出版的图书数量是中国的40倍。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写了不少著作,却很少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元代农学家王祯于1313年写成的《农书》,到1530年时全国只留存了一本。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于1627年完成了《农政全书》,直到他死去十年后才得以出版。1637年宋应星写成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的工艺百科全书,其唯一流传于世的版本却是在日本偶然发现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永乐大典》共有2万多卷,却只制作了3套,现已找不到完整的版本。而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发行量达到25000套,传播效果大不一样。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说:“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为精神发展创造巨大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纸和印刷术都是传播思想和知识进而促进精神发展创造的工具,但中国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出版则仅仅是官方传播政令和控制思想的工具。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只印刷了7套,皇宫就保留了4套。在这些统治者心目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知识和思想必须由他们独家垄断,底层人民只能充当听凭驱使的驯服工具。他们害怕人民掌握了知识、活跃了思想会生乱,自然就要钳制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九泉之下的毕昇怎能瞑目啊!

 

  2018/9/23于洈水河畔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刘项还是要读书》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