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司马光只会砸缸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2-0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妇孺皆知。史家论司马光一生只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主持编写《资治通鉴》,二乃反对王安石变法。后者之作为及后果,很有点像“砸缸”。

  司马光与王安石本是好友,两人同朝共事时,大宋国势渐衰。檀渊之盟后,宋朝以泱泱大国向区区辽国花钱买和平,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宋神宗即位,看到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用度太奢,令司马光裁减。司马光敷衍塞责,要神宗从长计议。神宗只好交王安石办理。王安石创立了财政机关“制置三司条例司”,商定官职废置,对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编著定式,裁省冗费达十分之四。王安石所裁多属宫廷费,由此招惹了众怨,毫无作为的司马光则收获了人缘。

  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本文资料均引自梁启超《王安石传》),他的变法首先着眼于惠民富民。司马光不懂富民可以生财的道理,认为“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募役法》等,司马光无一不反对。《募役法》将差役制改为募役制,不能出役者可交税代役以充募资,是一项惠民的良政。神宗与近臣谈论免役之利道:“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紧随司马光反对变法的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可见这些反对改革者都是维护士大夫阶层的既得利益,根本没有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

  宋朝武备松弛,蛮夷之族不时兴乱。王安石实行寓兵于农、全民皆兵的保甲法,扭转了宋军的怠惰。他支持王韶收复了甘肃一带沦没200余年的旧疆土,辟地200余里,招抚了大小蕃族300余万。命章惇、熊本招抚了湖南、四川等地的苗夷部落。安南国几十年来多次犯边,王安石派郭逵率兵进讨,得胜之后安南再也没有进犯宋朝。司马光一派却诋毁王安石劳师黩武,挑起边衅。

  总之,王安石干什么司马光都觉得不顺眼,自己除了编书却什么都不会干。

  王安石主持变法共九年时间,其间屡次申请辞职神宗不准,直到57岁时才因病辞归故里。此后八年,神宗仍行其新法。施行新法近20年,朝堂上虽然不断地争论变法的是非,老百姓却没有因此不满而闹事的。起初反对新法的苏东坡也感叹变法后“圣德日新,大化众成”,意识到当初“辄守偏见”“所言差谬”。

  神宗驾崩后,宣仁太后听政,她对裁省宫廷费用的改革耿耿于怀,立马起用司马光。司马光更是意气用事,大搞两个凡是:凡是王安石实行的新法一概废除,凡是王安石启用的人才尽行贬斥。《青苗法》在春耕时由官家贷款给农户,秋收时偿还,意在免除民间高利贷之弊。司马光也曾说:“散青苗本为利民,惟当禁抑配(基层官吏提高利率强制民众贷款)矣。”但是,凡是政敌拥护的他就要反对,如此惠民之法还是被他废除了。他还将宋军官兵用生命夺回来的土地无偿送给西夏,以求弭兵息战,结果事与愿违。

  随同司马光反对变法的范纯仁对他说:“差役之事,尤当熟讲而缓行。不然,滋民民病,愿公虚心以延众论,不必谋自己出。谋自己出,则谄谀得乘间迎合矣。”但,“光不从,持之益坚,纯仁曰:是使人不得言耳!”苏轼也反对司马光废除《免役法》,说他“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司马光一意孤行,他批评王安石“介甫无他,唯执拗耳”,其实他比王安石更“执拗”。

  果然,窥伺时机拍马屁的谄谀之徒应运而生。司马光限期五天恢复《差役法》,群臣深感为难,只有蔡京按时完成了任务,马上得到司马光的赏识,逐渐委以了重任。蔡京当道后,童贯、梁师成等一帮贪官污吏接连得势,庙堂之上朝纲不振,草莽之间宋江、方腊揭竿而起,金兵趁虚而入,靖康之祸肇始于此矣。

  司马光毕生没有拿出像样的为政举措,只一味奉行“祖宗之法不可变”。这种无所作为的守旧不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司马光个人的口碑自然很好。痛心的是,北宋王朝这口大缸却砸在了他的手上。

 

  2019/1/20于上海南箐园

 

  (作者简介:唐汇寅,男,生于1950年,大专文化。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刘项还是要读书》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