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金庸有“拜师瘾”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9-04 【来源:转载】 【作者:陈鲁民】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批评有些人好以老师自居。不过,世界上也有另一种“拜师有瘾”的人,见高人就拜,遇贤者便学,譬如刚刚仙逝的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

  金庸是位很有学问的人,却始终不满足,诚心诚意向一切值得为师的人学习,甘愿执弟子礼。据介绍,他少年时因为战乱频频,学业屡屡中断,始终没拿到完整文凭。晚年他功成名就后,为弥补这一缺憾,先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了硕士,又去念北京大学的博士,老老实实当了几回徒弟。他拜的那些导师都比他年轻得多,名气也远没有他大,但他仍恭恭敬敬地当学生,做弟子,殊为难得。

  聂卫平曾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庸托人转告他,要拜他为师学围棋。结果一见面,比聂卫平大二十多岁的金庸就要正儿八经地给他行大礼,三叩九拜,举行拜师仪式。聂卫平推辞说:“这怎么受得了!”就这样金庸一见到聂卫平就以师父相称。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金庸小说里,韦小宝就是个““拜师有瘾”的典型,曾先后拜陈近南、九难师太、海大富、洪安通、澄观等为师,遇到个高手就不放过,定要拜师学艺。因为杂学旁收,融会贯通,他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受封一等鹿鼎公。还有郭靖,老老实实拜哲别、江南七怪、洪七公、周伯通、黄药师等为师,终于学成盖世武功,成了武林一等高手。就“拜师有瘾”这一点来说,从这两名大侠身上,都能看到金庸的影子。

  推而广之,古往今来一切真正有学问、有造诣、有成就的贤者,都有不耻下问、虚心向学、甘为人徒的美德。孔子是名闻天下的礼仪专家,但来到鲁国祭祀周公旦的大庙,还是每件事都要向庙里执事问个明白,因而留下千古美谈:“子入太庙,每事问。”

  梅兰芳也是“拜师有瘾”。他先拜小生演员朱小霞为师,又给青衣演员吴菱仙当徒弟,继而跟武生茹莱卿学习,跟花旦秦稚芬学习,跟大腕儿谭鑫培学习。即使他已如日中天大红大紫了,仍坚持向行内高人学戏取经,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代大家。

  人生在世,没有先知先觉,也没有生而知之,都会在“徒”与“师”两个角色中不断变换,一般都是先当“人徒”后当“人师”。只要能恰如其分地扮好自己的两种角色,当好“人徒”后再当“人师”,就是无可指责的。怕就怕那种“好为人师”者,其实“人徒”还没怎么当好,学问不过半瓶子醋,却到处炫耀吹嘘,对人指指点点,俨然以大师专家自居,甚至故弄玄虚,招摇撞骗,这种人注定难成大器。还有一些人则“拜师有瘾”,虚心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即便自己学问本事很大了、能耐很高了,仍不满足,放低身段,四处求教,充实自己,他们的成功早晚会到来,造化也会非同凡响。

  “好为人师”者,失去的是学习求教的机会,得到的是可怜的虚荣自傲;“拜师有瘾”者,什么也没失去,却得到知识与学问。孰重孰轻,明眼人一望可知。“拜师有瘾”的金庸先生驾鹤西去,但他的谦虚好学美德会传为佳话,为后人效法。

 

  ( 原载《 讽刺与幽默 》 2018年11月09日 第 07 版)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