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崇洋”未必“媚外”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10-0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崇洋媚外”被说顺了嘴,其实二者不一样。

  “崇”乃尊敬重视,“崇洋”自然是尊敬洋人重视洋货。“崇”的对象主要是思想、知识、技术之类,是一种“景行行止”的情怀,丝毫无损人格。所谓崇拜得五体投地,只是一种夸张。我们称道李绅的诗作《悯农》,因为它倡导节约体恤了农人的辛苦。但谁也不会爱屋及乌,拿李绅的生活腐化行为来东施效颦。

  “媚”则很不中听。所“媚”者主要是人是钱是权势,因而有奶便是娘,不必辨是非曲直。“媚”要有意讨人喜欢,就免不了点头哈腰、卑躬屈膝地去奉承巴结。巴结心仪的情人尚可,“媚”那些高鼻子、蓝眼珠的外国人似难入眼。“媚骨”与“奴颜”一搭配,更是一副摇头摆尾的哈巴狗模样。

  “媚外”者不一定“崇洋”。清末的溥仪后来尽管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当年如果“崇洋”的话,就接受了民主共和理念,不会一心复辟大清。洋人虽有保留国王、天皇的,但都是虚位没有实权。他以为儿皇帝可以呼风唤雨,跟在日寇后面摇尾乞怜,实属标准的“媚外”。

  此前的慈禧颇有天朝大国气派,洋人送的汽车她都不坐。她不但不崇洋,还敢于向所有洋人宣战,结果被洋人打得狼狈“西狩”(不是“西窜”!一字之差关系到天朝尊严)。她领略了洋枪洋炮的厉害,回辇之后才不得不“崇洋”,支持李鸿章们搞起了洋务运动,谁叫那些洋枪洋炮洋油洋灰洋火洋钉子都是人家洋人先造的呢。

  慈禧“崇洋”是被动的,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孙中山、李大钊们推崇洋人的民主共和、共产主义则是主动的,而且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可见,“崇洋”算不上坏事,坏的是“媚外”,当汉奸走狗才无比可耻。

  事实还表明,“崇洋”者也不一定“媚外”,鲁迅先生就是例证。他因父亲被中医治疗无效而去世,“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他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端于西方医学,便跑到那里去学西医,准备学成后救治父亲似的病人,同时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还写《父亲的病》讥讽中医,说中医的配药中有“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一对”,当地有名的中医束手无策后便一推六二五,要他们“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孽……”

  鲁迅先生后来也坦陈带了私怨,对中医有失偏颇。有人说,曹操若不杀华佗,让他做开颅手术,中国的外科手术早就领先西方了。这话可信,没有封建统治者的扼杀和封建思想的禁锢,中国的医学事业无疑更发达。而西方没有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解放,其医学也不咋的。所以,鲁迅先生如此贬低中医、“崇洋”西医,也没人骂他“媚外”,反倒为他献上了一顶民族英雄的桂冠。

  比鲁迅先生更“崇洋”的是梁启超。他因左肾轻微肾炎住进了洋人办的协和医院,留美博士刘瑞恒院长亲自主刀,美国医生当副手,割掉了他好端端的右肾。最后把事故原因推给值班护士,说她用碘在肚皮上标错了位置。这本是个很好的医闹题材,但梁先生“崇洋”崇到骨子里去了,他不但不闹,还禁止徐志摩等学生上诉法庭,不要任何赔偿和道歉。竟然还靠残留的右边“坏肾”支撑着病体,亲自撰文为协和医院开脱,谎称自己的病“一天比一天好”,并诚恳地呼吁:“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之障碍。”(《我的病与协和医院》)

  原来他担心刚传进中国的西医坏了名声推广不开,为了中国医学事业的进步,才没因个人得失而情绪化。梁先生的“崇洋”实乃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把洋人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他派了三个儿子去美国留学,也是为了拿到更多好东西。一家人都爱喝洋墨水,却没人骂他“媚外”。他是顶级的国学大师,从推动戊戌变法到反对袁世凯称帝,无一不是为了中国的强大。袁世凯的儿子想当皇太子,极力拉拢梁先生未遂,依然敬畏他:“得渠一言,胜于十万毛瑟也。”他的《少年中国说》更是呼唤国人自强的号角。

  谁敢骂梁先生“媚外”?至多只能指责他“崇洋”吧。“崇洋”该受指责吗?

 

  2018/11/7于洈水河畔

 

  (作者简介:唐汇寅,1965年松滋二中初中毕业,现为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刘项还是要读书》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