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油画需“远”观,那色彩,那构图,那形象,想不发一声“啧啧”也难。趋近细瞧呢,糟了!哪怕是梵高、雷诺阿的惊世之作,也似一滩搅在一起的油彩、一片杂乱无章的形象。这一观油画的“经验”,拿来与华夏处处如火如荼的生态建设相对照,可有一比。近日,央视记者暗访两月,独家曝光安徽省某市的色情脱衣舞,给了我们一个“细瞧”重建绿水青山这一宏伟画卷的机会。
这不堪入目的表演,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立德镇的(立何“德”也?)大街之上,围观这低俗色情的,竟有很多小朋友。表演从傍晚6点开始,一直到凌晨仍在继续,且越来越火爆。在同一条街上,不足一千米的距离,搭建了两个舞台。
而文化部一纸通报批评,又告诉我们,这决非个案:4月初一南一北又在农村地区查办两起“脱衣舞”办丧事案件。南为江苏沭阳,北为河北邯郸,地理环境较好或可谓富庶之地。笔者不禁发动地之问:青山绿水间缘何“群魔乱舞”?“脱衣舞”又怎么总在光天化日之下、城镇大街上公演?
话及广袤田野,笔者油然想起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颔联:“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那是1958年之夏,作者闻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后,欣然命笔。一个小小的血吸虫肆虐多载,经新中国几年整治,瘟君覆灭。诗人的笔下不无浪漫与夸张,但广大农人与农村摆脱病魔困厄的心态还是跃然纸上。
改革开放40年,大多数农人又送走了贫困这个“瘟君”,现状如何呢?人们看腻了青壮多进城,农村多“空巢”的报道,听厌了父母多为农民工,男孩女孩皆“留守”的调查,而今又不得不面对青山绿水间“群魔乱舞”的现时!为何一段时间以来,败坏社会风气的“脱衣舞”接踵演出于南北农村?这种低俗与喧嚣的表演本与农村庄重的葬礼风马牛不相及,困惑于“空巢”与“留守”之间的乡亲们咋对这“近于色情”情有独钟呢?
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亟需“配置”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而纵目望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之中,一些“强县”竟连一座影剧院也没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或残缺不全,或破败不堪,或名存实亡改做了其它……不是饱暖思文娱么?可在这些应该文化繁茂的地方和单位,恰恰让人看到了文化的窘迫与无奈!
正是一个个小康村远离文化,而在林林总总的强县的综合实力指标中,既没有给文化留面子,也未留位置,才出现了与胡适所称“中国四害”(鸦片、八股、小脚、麻将)相映衬的“新四害”:精神鸦片依然香,“小脚”花样新(手游、微信群让更多的女人和男人捆成了“小脚娘”!),麻将震天响(无论城镇多少“麻将馆”?),八股依然在(假大空套话)。村民们获得文化生活的途径,远远落后于他们的精神需求,就让这些色情演出团钻了空子,青山绿水间展现出“群魔乱舞”的丑恶现象。
而庄重的葬礼竟靠“情色”来赚取人气,以壮声色,“脱衣舞”表演者甚至声称,表演越“黄”,主家就会越兴旺……这种迷信说法,还能众口相传,主家也往往“宁可信其有”,真让人不能叹息一声了得。
歌德有言:“宗教是疲乏者的手杖,是枯竭待毙者的甘泉。”将歌德话里的“宗教”二字易为“文化”,笔者以为,通焉。而今人大抵都拜“金教”,“‘性’教”也不乏信男信女,独独少的是“‘文’教”。精神不振,道德教育忒弱,文化浸润忒少,不能以“文”文人,以“文”化人,所以,城市里戾气扑面,农村呢,甚至请出了“脱衣舞”以为“精神食粮”……
看来,在方兴未艾的绿水青山建设之中,如何建设以人为本、以文化为魂的“新城镇”,怎样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和健康的演出、娱乐活动,还真是亟待解决的大课题哩。
(作者为全国杂文专委会副会长、辽宁省杂文学会会长、中国作协会员、沈阳日报高级编辑、《辽宁杂文家》主编)
编辑:杨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