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读《金桥感事》有感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3-1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吉同】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890年,割据河东的军阀李克用率军攻占了邢、洺、磁三州。此时,唐昭宗不顾多数大臣反对,硬要派兵讨伐,结果三战三败,唐军副统帅孙揆在潞州被俘后遭锯杀。侍御史、诗人吴融时在潞州金桥,于是写下这首诗:“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首、尾两联借景抒情,也好理解,故就不多说了。颔、颈两联用典多,也是本诗的重心所在,因此需多说几句。“饮马”典出《左传》。晋楚战争中,楚军扬言要“饮马于河(黄河)而归”,可见根本没有把晋军放在眼中。“临渭北”是指李克用之前与黄巢作战时就曾打进过长安。“射雕”原指北齐名将斛律光射落大雕的故事,这里借喻李克用乃一代枭雄。“过山东”指李克用欲占领太行山以东地区。此联意思是李克用兵强马壮,且“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已直接威胁到朝廷的生存。颈联是诗人要强烈表达的“掏心窝子”的话。“百年”句也是典出《左传》,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见一个披发的人,而披发正是戎族的风俗。辛有据此断定,不足百年此地必将为戎人居住,后应验了。暗喻唐王朝气数已尽。“五利”句是说春秋时晋国汉、戎杂居,民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大夫魏绛献“和戎”之策,晋悼公采纳,由此收到了“修民事、田以时”等“五利”奇效。劝谕朝廷也应仿效此策,万不该对李克用用兵。这首诗实际上是一篇曲折、阴晦的劝谏信和“意见书”。

  有必要介绍一下此时唐帝国的局势和诗的作者。890年是唐昭宗李晔即位的第三年,是年他23岁,距被朱全忠杀死还有13年,距唐朝灭亡还有17年。此时大唐已油尽灯枯,朝廷架子尚在,但内囊已空,藩镇林立,军阀割据,版图已支离破碎。唐昭宗上任后也有“振兴李唐”的雄心,首先对西川和河东用兵,结果呢?在西川为王建做了一锅饭,使他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盘踞开封的朱全忠则渔翁得利,助他成了中原霸主。割据太原的李克用也未伤多大元气。这步臭棋使唐朝形势更加恶化,端的是雪上加霜。不过话又说过来,此时的唐帝国犹如一个癌症晚期患者,已经没治了,即使李世民再现,也无法挽救它即将死去的命运。办法“英明”一点无非是“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罢了。

  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科举屡试不第,一直到40岁才中举。仕途也很坎坷,最后官至中书舍人。面对行将就木的大唐,作为一位满脑子忠君爱国的士大夫,吴融内心不甘啊!于是便有了这首诗。然而,诗写得太温柔了,拐弯抹角,欲言又止,连“红红脸,出出汗”的勇气都没有,真是岂有此理!此时此刻他应该怎样做呢?——大声疾呼,猛击一掌;猛药治疴,毫不犹豫。当然,这样做也救不了大唐。但是,若能由此促使唐昭宗广开言路广纳谏言,李晔和其帝国的死相至少不会那么难看。

  那么,吴融何以这么小心呢?一方面,说明他胆小怕事;另一方面,估计与李晔的纳谏态度有关。898年,右拾遗张古道上奏,说国家现在有“五危、二乱”,谏昭宗效仿汉文帝励精图治,不要为“奸臣所弄”。昭宗大怒,将他贬为施州司户,并将言官集中起来,历数张古道这些年的罪行(《资治通鉴》卷261)。可见昭宗根本没有他老祖爷爷李世民那种“从谏如流”的品质。我收拾不了李克用、朱全忠,但收拾你这个文弱书生还是绰绰有余,故吴融的诗才写得吞吞吐吐。这说明“文字狱”的利剑此时仍然高悬在朝臣和士子的头上。假如这个推测成立,那么,唐朝真的是没有不亡的道理。

 

  (作者简介:刘吉同,河南省新乡市杂文家,笔名为红河水、云边客)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