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读书“三 法”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1-08-03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吴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关于读书,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注重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苏轼主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的读书阅读才能领会精髓要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则强调从书本上学习的知识,要通过实践,才能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纵观这些古代名家关于读书治学的格言,我们不难发现,唯有谨记博学、勤思、善行“三法”,才能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思想境界。

博学,方能聚沙成塔。习总书记把读书视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认为只有抓紧读书、广泛涉猎、持之以恒,才能让人保持思想定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自古以来,博学是学者的基本功,滚滚洪流要靠涓涓细流汇成,渊博的知识是靠长年苦学积累的。金一南在担任图书馆管理员期间,正是通过熟读中外兵书典籍,为后来对党史军史的研究打下深厚基础,才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

勤思,方能学深悟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读书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入思考,才能获得真知。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精思则悟透,在读书学习中,要进行不断思考,常问为什么,才能把所思所悟进一步升华,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内在涵养和使用技能。毛主席曾把《共产党宣言》读了不下100遍,在反复阅读思考中,《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深刻道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读书学习,要勤于思考,才能学深悟透,汲取更大的力量。

善行,方能学以致用。“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唯有把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行稳致远。恺撒大帝因为掌握了最新的修桥法运用实践,才能连夜渡河追击敌人;孙膑围魏救赵,用的是数学上的统筹法;诸葛亮研制“木牛流马”,源于他把机械原理应用于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就是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只有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谋划工作的思想、指导工作的法宝、推动工作的举措,才能不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

博学、勤思、善行是读书中需要遵循的重要方法,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青年人在读书学习中只有系统地运用好这“三法”,才能真正融会贯通,指导实践,取得自身的成长进步。


(作者简介:吴超,湖北省松滋市洈水镇人,现为解放军某部士官,擅长写作、书法,其文字作品和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