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家长的媚态害孩子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2-12-15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杂文奖.jpg


尊师重教是华夏的优良传统,学生在教师节给老师送个纪念品表达心意很正常。不正常的是送礼越来越普遍,礼品越来越昂贵,逐步升级到了婴儿车、代步车。好些学生家长还专门组群商量给老师送什么礼物,围绕这一重大议题,某家长群连续争吵达4小时之久。广西的一位家长声明不参加送礼,竟遭到群起围攻,被家委会堂而皇之地踢出群。

家委会本由学生家长代表组成,是代表广大学生及家长与学校进行沟通的桥梁。2012年教育部专门出台的《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家长委员会,对于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广西的这个家长群倒好,在家长和老师之间搭起的是进贡的桥梁,不爱收礼的老师也被他们亵渎了。行苟且之事的义正词严,不入俗随流反倒茕茕孑立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家委会不如叫做“夹尾会”——习惯夹着尾巴谄媚,反把洁身自好者当异类。

家长都想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博得老师另眼相看才竭力邀宠。多数家长不一定乐于送厚礼,但有人倡导多人附议,便只好随波逐流表忠心。送礼的多,不送的少,老师记不下多数,不送的少数却很容易瞄到。家长们自有难言的苦衷,不得已投赞成票犹可,打压投反对票的未免有失人格。将老师眼里的忠诚度,建立在对同类的伤害上,犬彘亦不为啊!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民所万想不到的罢。

首倡送礼的家长花钱摇尾乞怜,还拉他人下水,借以提高老师的关注度。被她绑架的家长,心底一定骂她:你想送礼独自去送得了,吆五喝六地拉大家干啥?难道要把大家的屁股拿去做脸?闹得我们进退两难,不想送也得送。 

毋庸讳言,老师不可能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唯有首倡者借了大家的屁股,在老师面前最讨喜。她是送礼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是群里的领头羊。老师对不随份子的家长不便多言,她却“怒”形于色地呵斥不已:“我们二班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在一个班集体大家要团结一致……大多数人都随大流,我们这个群就是方便大家交流参加活动的,如果不随大流,请自己退群吧。”她俨然是家长群的总管,心底奴性十足,满口却是正能量,自得其乐。正应了“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河北有位家长举报老师索贿,其他家长竟视为眼中钉。有个家长还给举报人泼了一盆凉水,接着进行厮打,并洋洋得意地说:“可算替老师出这口气了。”凉水让举报者肺部感染住进了医院,泼水者对老师的忠心耿耿发挥到了极致,奴颜婢膝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类敬献忠心的家长跟老师套上了近乎,他们的孩子能否更有出息呢?未必!鲁迅曾有感悟:“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世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先生告诫我们,“做人处世的法子”尤为重要。家长千方百计地取悦老师,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底。长期地耳濡目染,他们便误认关系重于学习,从而在学习上大打折扣。学会阿谀奉承的孩子,多半逆来顺受,很难成长为大写的人。   

综观众多富二代,大把的钱敬奉老师,成才的却极少。

那位拒绝随礼的家长似乎更自信,更有底气。她不用金钱开道,让孩子心无旁骛,专注于学习,大抵会获得更好的成绩。

师生关系一旦变味为商品交换的利益关系,商品失去了使用价值,就没人再拿钱去交易。相互利用的师生关系,学生毕业后也会与老师一拍两散、互不相认。某家长请老师辅导完孩子转身就去举报,还勒索了老师2000元的封口费,足见利益之交不可靠,超越金钱的关系才牢不可破。鲁迅家里无缘给藤野先生送礼,鲁迅先生却终身将这位恩师铭记。谭嗣同、唐才常、蔡锷都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他们与老师生死与共,情谊之深也绝非金钱和礼品能够买到。


(作者简介:唐汇寅,男,生于1950年,大专文化。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三次获得“克权杂文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