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张纲模式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3-01-12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刘吉同】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杂文奖.jpg


张纲是东汉顺帝刘保时代的广陵郡(今扬州市)太守。而赴任前的广陵正“天下大乱”,“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之”。之前张纲因弹劾权臣梁冀而招他忌恨,遂将张纲由朝廷御史贬到广陵做太守。意图很明显,一是借张婴之手杀掉张纲,二是他平息不了“动乱”,就拿他问罪。

然而,梁冀“失算”了。张纲离开洛阳时,不带一兵一卒,千里单骑,到广陵后直奔张婴大营,不费一刀一枪,仅凭一番口舌,便将张婴这个朝廷连年武力都镇压不了的“贼首”及其部属降服。张纲立下不世之功,“朝廷论功当封”,但“梁冀遏绝,乃止”,不过,顺帝仍高度赞扬张纲,欲提拔重用,在张纲即将调走之际,“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后汉书.张纲传》),张婴等众草民苦苦哀求,于是朝廷允诺,张纲他老人家得以继续留在广陵做太守。

本文所说的张纲模式即指此,其要义有二:一不是朝廷任命,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那时也不可能),而是“朝野协商”或民众争取、朝廷妥协的结果。这个模式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觑,其精髓是:官员的乌纱帽与民意联结了,百姓有了点选官的权利,刘保昏庸、软弱、无能,朝政一地鸡毛,国家一片黑暗。但这却是个“亮点”,值得称赞。

广陵百姓之所以乞求张纲留任,关键张纲是个好官,任上把全郡治理得“人情悦服,南州晏然”,百姓已饱尝了他的善政。再则,张纲之前的那些太守,大都是些“多肆贪暴”之徒,如狼似虎,天怒人怨。有什么有对比更能让人分出好坏、真伪和高低呢?老百姓由此认定了张纲。因为再换成其他人,大家肯定还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怎么会舍得他走呢?故强烈要求其留下。

其实,百姓的这种要求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相同的例子我没有找到,但其他形式的却有不少。西晋荆州都督举祜逝世后,襄阳百姓在他生前喜欢的岘山上为他立了堕泪碑(《资治通鉴》卷80,下同只注卷数),狄仁杰做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卷207)广州吏民为离任的都督宋璟修建遗爱碑(卷212)。立碑也好,建祠也罢,目的只有一个:期待和渴望他们的“太守”是“张纲”。勿庯置疑,张纲做“太守”的社会,人民幸福,社稷稳固,基本上不会出现张婴那样的“贼首”和“叛军”,所谓的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河清海晏,不就是这般吗?

能产生张纲的“张纲模式”,有这么强烈的民意支持,又有这么大的社会效益,那么,这棵“小树苗”在漫长的历史里何以没有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更不要说森林了?这是为什么?

其一,这是由皇权专制社会的本质和本性决定的,皇帝不会“天下为公”,更不会为了天下苍生的幸福,而是“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其二,这样做会断了很多人的“财路”,会遭致这些人的拼死反抗。仍以当朝炙手可热的权臣梁冀和宦官为例:梁冀的权势太大了,“其四方调发,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于冀……吏民赍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百官迁召,皆先到冀门笺檄谢恩”(卷54)。为了能见到他,人们都向他的看门人行贿,以致看门人的家产达千金之巨,梁冀的财产有多少也就不难想象了,而且还享有三万户、相当于四个县的食邑(卷53)。那些宦官呢?在洛阳“皆竞起第宅,以华侈相尚,其仆从皆乘牛车而从列骑”,他们的七姑八姨呢?“兄弟姻戚,宰州临郡”,都当上了“师长旅长”,“辜较百姓,与盗无异”,凭权力和暴力,他们也都发了大财。

不难想象,“张纲模式”若常态化,那么,梁冀还拿什么去卖官鬻爵?宦官们的“鸡犬”还怎样去“升天”?他们凭什么积下万贯家私?凭什么祖祖辈辈享受荣华富贵?因此,他们才会以不共戴天的决绝态度,使出浑身解数反对这种模式。事实也确实如此,东汉晚期以梁冀和宦官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把朝中的正义力量几乎消灭殆尽。于是得以横行天下,这种局面基本持续到东汉灭亡。


(作者简介:刘吉同,河南省新乡市杂文家,笔名为红河水、云边客)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