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我的家乡·家·经历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6-0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先进】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湖北省松滋市西南部有一条奔流不息的洈水河,自古以来,聚居于洈水流域的人们,繁衍生息,渔耕劳作,传承美德。

  在河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庄王家屋场。据前辈追忆,王氏家族是从江西迁徙而居。因村庄居住王姓居多,故称:“王家屋场”(有俗称:王家条边、王家河)。行政区域随历史的变革而变革,河两岸分分合合。民国时期隶属“新河乡”,新中国成立后隶属“西八区、西斋区、大岩咀乡(公社)胜河三队、大岩咀镇杨家河八队、西斋镇杨家河八组。现为洈水镇杨河村八组。

  村庄的南面是洈水水库风景旅游区。一河之隔的北面是历史悠久的湘鄂西南边贸古镇原西斋镇,现为洈水镇。这里有我勤劳善良的王族乡亲,有我祖辈的足迹,也是我祖父辈的安息之地。这里倚山陵、藉河边,悠悠洈水,声声荡漾。这就是我可爱、眷念的家乡。

  我的家就在这洈河边的小小村庄。上至祖父王安善、祖母陈氏一生淳朴勤劳,亲善族邻。其长子王帮银、妻陈氏,次子王帮汉、妻毛氏,三子王帮源、妻张氏。我的父亲在他们三兄弟中排行“老二”,算是个读书人。他于1948年毕业于湖北省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就职于学门执鞭从教40余载,曾任小学教导主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师、原西斋区教育工会主席。他对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为人师表,教学严谨,育桃李满荆楚大地,曾被授予原松滋县和荆州行署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当选原松滋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同事、学子、社会尊重的一位资深教师。母亲一生德厚俭朴,以苦为荣、待人坦诚、和蔼乡邻、劳耕持家,饱经风霜。父母勤劳抚育了两男三女,对家庭耗尽心血,姊妹五人相继成家立业,对儿女子孙慈爱有加,付之肺腑,晚年子孙满堂,感受到了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在那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年代,父母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供长子、次女、小女相继读完高中,为其成家立业奠定了基础。这在我们小小王家村庄,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一辈一家有三个高中生是少有的。这是父母的心血,也是姐弟的支持、奉献。父母恩,姐弟情是难以忘怀的。

  长子1968年12月参军,1973年从部队退伍后,先是在大队小学担任民办教师,之后落实政策于1975年9月分配到国企工作,从一位普通工人干起。他经自己不懈努力,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修完大专学业,加入中国共产党,转为干部,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从干事、秘书,提升科级、副处级,并获得“高级秘书”“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职称。

  夫人于1975年毕业于沔阳师范学校,毕业后从教。1980年,她调夫君同一单位,改行从事企业业务管理工作。期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原“武汉化工学院”企业管理大专学习;被授予湖北省化工战线“女能人”称号,晋升高级经济师;曾于1995年9月受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派遣到美国执行设备验收;2008年在企业退休后,再次从业就业于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咨询、审核认证机构,获“质量管理审核认证”注册高级审核认证师资格,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服务,奔波足迹遍布省内外,深受企业好评。

  夫妻二人从企业退休后携子孙定居武汉。其子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创业受挫,于2016年6月与儿媳远赴澳大利亚再次创业。孙子聪明睿智,兴趣广泛,上幼儿园被评为“阳光校草”;在2015年中央电视台“希望工程”英语风采大赛湖北省武汉市决赛中获得“三等奖”;获中国跆拳道九级证书;七周岁画画素描获得“国家四级考试证书”;在2018年第六届中国国际少儿书法大赛中获得儿童组“优秀奖”;中国少年说“弟子规”、“三字经”,深深印在脑海;上小学一年级就加入了少先队员,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秀学生”。孙子热爱体育锻炼,在学校2019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上一年级男子200米、50米赛跑第一名;对球类运动十分感兴趣,并选为校乒乓球队。爷爷陪孙子下棋、打球其乐融融。爷孙澳大利亚之行,奶奶孙子风雪情趣,给我们带来了天伦之乐。孙子活泼可爱的成长是我们的欣慰和精神支柱,是他用童趣的快乐、成长陪伴我们渐渐老去。

  次子与妻传承家业农耕劳作,持家奉献。两个侄儿中专毕业。大侄儿就职于武汉,与侄媳定居枝江市。小侄儿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自部队退伍后就业定居武汉。长侄孙乐学善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两侄孙女活泼可爱,学艺双馨。

  大女随夫定居武汉,退休后享受天伦之乐,两外孙女大学毕业,相继在武汉成家立业。

  次女、三女与夫君传承父业,耕耘教育事业,两外甥研究生毕业后分别就职北京、广州,事业有成。

  我的家是一个充满奉献、感恩、和谐的大家庭。我的人生经历磨砺,充满不幸与有幸。艰辛的童年记忆铭刻在心。儿时的我与同村邻的小伙伴,上山拾柴,挖红薯,河沟摸鱼虾,爬树捉鸟,掏鸟窝,拾鸟蛋。放牛养猪,挑担卖草,时而与大人一块农田劳作,车水、拔稻秧,插稻秧。经历了缺衣少食的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1960年、1961年),饱尝了儿时的少年苦酸,也磨练了我生存坚强的毅力,奠定了人生路的基石,留下了难忘的童年记忆。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小学随孙子的老爷爷辗转多个学校(原西斋小学、唐四河小学、刘家场镇小学、高台小学、石牌小学)。1962年8月考入原西斋中学(初中),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5年8月考入松滋一中(高中)就读,并担任班团支部书记。

  正当青春年华立志攻读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于1966年5月爆发,势如破竹、席卷全国。学校停止上课,无数学生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了当时红遍全国的“红卫兵”,佩戴红袖章,打着红旗上街游行,高喊“造反有理”的口号,开展了无情的批斗。当时父亲告诫我的一句话仍然响在耳边:“先进,学生不上课学习,这样闹是搞不得的,你不要参与。”父亲的忠告,加之“文革”初期,我又是 所谓的“左派”、“保皇派”于是我成了“文革”期间名副其实的“旁观者”。1968年底大批城乡学生上山下乡,回乡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炼红心”。

  1968年12月,我怀着满腔青春热血憧憬从军的梦想,告别父母、姐弟、妹妹,毅然走向从军之路,守卫在祖国的东南沿海的海边防线。在部队担任放映员、上士班长。在部队期间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遗憾的是时不逢我,无缘实现青春的军梦,于1973年退伍回乡。几年的军旅生活,是我人生路上的宝贵经历,磨砺了坚强意志,青春无怨无悔,终身难忘的军旅程。

  在那特殊的年代,受父亲所谓的“历史问题”的影响,我退伍后一时别无选择,力不从心,难以为梦想而搏,暂时到当时西斋公社的大队小学担任民办教师。1975年几经周折被安排到国家部属企业“湖北荆襄磷矿矿务局”工作。(现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从工人(地质钻探工、车工、放映员)干起。期间担任过企业“七二一工人大学”老师,抽调到原化工部“工业学大庆工作组”担任秘书文字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禁锢逐渐解放。我从工人岗位调到“荆襄磷化集团公司供应处”(企业改制为公司)。担任工会干事,处办公室秘书,继而升为处办公室主任(科级),近而立之年,跨越了“入党”“进修大专文凭”“提干”三大步。九十年代晋升“高级秘书”“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升任副处长。在此期间到原荆州地区党校学习,并赴北京、上海、深圳、黄山、昆明、海南、北戴河、青岛等地参加了国家部委组织的“全国高级秘书进修班”“全国专业技术干部管理进修班与职称改革研修班”“全国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工作研修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研修班”“企业管理与体制改革研修班”等学习和培训。

  在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年代,经历了企业历史性的变革——企业改制。参与了经营指标承包考核,职工分流下岗,职工身份的转变等企业重大变革事件。值得自信的是在供应处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为人处世讲策略,善于沟通、协调,连任六届处办公室主任,颇受好评。有关企业改革与管理论文入选《改革与探索》《新世纪鼎言—中国领导干部文集》论文丛书。在国有大型企业工作的28年中,有奋斗立志拼搏的足迹。

  随着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时兴下海热潮,于2002年就职于湖北省十堰市“湖北世纪中远车辆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担任集团公司“综合管理部长”“经营管理中心主任”“副总经理”“监事会主席”等职务,主要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于2016年6月因意想不到的特殊状况辞职回到武汉。

  从2016年6月开始步入正常的退休生活。与孙子和孙子的奶奶朝夕相伴,因孙子奶奶仍奔波上班工作,我就担当起了家中“全职保姆”料理家务。接送孙子上幼儿园,上小学,辅导作业,讲故事。陪孙子下棋、打球、游玩等。孙子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我的一生沧桑,磨砺、经历了“工农商学兵”的体验,拼搏。阅尽了人生百态事,尝尽了人生酸甜苦辣。人生的路就是生命的体验。

  唯寄语孙子:

  书海无边苦作舟,

  学无止境路修远。

  忠孝感恩铭刻心,

  立志拼搏圆梦想。

 

 

  2019年10月13日于武汉市东湖畔老山

 

  (作者简介:湖北松滋人,原荆襄磷化工总公司退休干部,现居住武汉市)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