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七里湖特1号老牌坊的故事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1-08-05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徐传明】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1.jpg


在汉江边钟祥市旧口镇境内,有一条个被洪水冲击形成的自然湖泊,因它周长七里,被当地人称为七里湖。早年间湖水清澈见底,四周荷花绽放。在湖边曾有一家制酒作坊,老板取七里湖洁净的湖水加上独家秘制配方制作的粮食酒香溢七里,号称“七里香”。解放后,“七里香”酒坊移至汉宜公路旁,后由于独门绝技失传加之经营不善,酒坊倒闭。然而在酒坊遗址边有一条水泥路直通七里湖特1号老牌坊。老牌坊几经易主,现为湖北省沙洋戒毒所所在地。望着被风雨冲刷的灯箱,它向人们讲述牌坊背后的故事。

翻开历史的网页将它定格于1947年,张才千领导的二野“江汉独立旅”为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大洪山一带打游击。1949年4月,江汉独立旅攻克武汉门户花园镇,随及配合二野大部队解放了武汉。武汉解放后,江汉独立旅扩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江汉军分区。扩编后挥师南下从钟祥盘石岭进入城关,智取钟祥县城,然后渡过汉江包围了国民党驻荆门守军方靖所部。老二团攻打驻拾桥驿驻军,其余部队将方靖所部包围在宝塔山下。然后深夜派出一个连侦察兵化装成国民党兵进入敌军指挥所,打得方靖只带一名副官落荒而逃,在掇刀境内被老三团战士活捉。荆门解放后,江汉军区攻荆州战沙市克松滋。为配合建立地方政权,保卫大武汉,江汉军区留下部分部队组建湖北省公安总队,然后继续挥师南下剿匪。1950年,省公安总队下派干部战士到各县市公安局看守所。这一年武汉发生洪水,公安总队干部战士参与抗洪抢险。1952年,为配合抗美援朝和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在各县市看守所犯人众多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同年秋湖北省委省政府根据毛主席在全国第三次公安会议上所作的“为了不让判处徒刑的反革命分子坐吃闲饭,必须立即着手组织劳动改造工作。”决定在沙洋地区划定区域创建沙洋农场。从转业的老红军、老八路及江汉军区转业到各县公安局看守所的人作为创建沙洋农场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从各农学院、林学院抽调一批学生作为技术力量。各县市由看守所干部带队,由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武装看押步行前往集结地七里湖和范家台。将原计划省内调往西北的罪犯及撤销的省属专县劳改场所的罪犯集中在沙洋进行劳动改造。同年6月,省公安厅派袁兴明处长赴沙洋负责农场筹建工作。7月中旬,由潘方烈、陆春阳带领的荆州地区2000多人的罪犯首批抵达沙洋,由赵觉、王崇楼等带领的黄冈、孝感地区2700多人第二批抵达沙洋。8月13日,上级决定成立沙洋农场,对内称湖北省沙洋劳动改造纵队,对外称湖北省沙洋国营农场。并根据罪犯人数,编为两个劳改支队。第一支队赵觉任支队长,队部设在罗汉寺。第二支队王煌任支队长,队部设在范家台。为防止犯人中途逃跑,明确规定干部和犯人统一着黑色衣服,理光头发。夜里干部和犯人混睡,干部之间相互都认识,而犯人并不知道犯人中有干部。


2.jpg


当时的汉宜公路是一条土公路从芦苇丛中穿过,有的地方是一处处的小沙丘,风起沙扬,公路两旁芦苇丛生,偶而可见零星的土台子,台子是用于抵御洪水。大一点的台子表示这家人家比较富有,劳动力较多。干部押解犯人到达七里湖后暂住在沙丘上。解放军战士在外围划定警界线,越出警界线可开枪击毙。若遇起风第二天起床一层沙盖在被褥上。恶劣条件并未挡住沙农人垦荒的决心。没有房子,他们砍来芦苇搭起了芦蓆棚;没有工具,他们自己建立铁匠铺木工房,用废铁打锄头和镰刀,割掉芦苇,用锄头一寸一寸地开垦盘根错节、长满芦苇根的土地。为改善生活,自己建立养猪场、养牛场,兴建菜园、果园、开挖鱼塘。为了防止犯人逃跑,有的干部爬到树上一蹲就是半天。有一位干部由于体力不支从树上摔下来昏了过去,最后犯人收工才找到他,抬到卫生所急救才转危为安。刚开始开垦,工效不是很高,每人每天大约在七分地。有的犯人也吃不了苦想结伴逃跑,但一找伴结果找到了干部,几个干部一约定就把逃跑的犯人逮个正着。也有漏网之鱼,但是一跑出去被当地民兵逮住乱棍打死并弃尸荒野。另外为稳定犯人开荒的情绪,农场出台政策,对表现较好的犯人可转为新人,新人可以带家属和孩子在农场生活。家属和孩子参加劳动发给工资,享受农业工人待遇。后来住房改为干打垒,分为干部宿舍和犯人宿舍,就餐分为大、小食堂。经过两三年开垦,七里湖农场已初具规模,管理局确定为一农场,钱运炎任政委、凡玉、王广恩任副政委,场长赵觉,副场长王云江。一农场成立后将场部设在牌坊内,并修建了这座牌坊。

一农场内设有七里湖、杨集两个大队,每个大队有一个监管中队。1953年3月,湖北省政府专门抽调有关部门负责人,成立“沙洋农场建设委员会”,由程坦担任主任委员,张体学、陈一新、夏士厚任副主任委员。5月,李先念发布命令,建立沙洋国营农场医院,定名为“湖北省沙洋国营农场医院”。8月,省委批复成立中共沙洋农场委员会。1954年至1955年陆续从朝鲜转业一批会开车的志愿军组建汽车队、机耕队、修理队。1954年汉江发生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部分堤段溃堤。各中队带青壮劳力上堤抢险。同年4月,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李先念同志来沙洋农场视察。1955年,管理局从一农场抽调部分干部由政委钱运炎带队赴上罗汉寺筹建六农场。管理局任命孙秀山为政委,王仁江为场长。同年,一农场每年派出青壮劳力去汉江大堤修堤。在这里曾发生两犯人打赌吃馒头之事。一对武汉籍的犯人打赌,他们从食堂买来12个馒头,瘦的对胖的说:“你若能一餐吃掉12个馒头,你下午挑堤的任务就是我的!”壮的犯人说:“一言为定,我吃完馒头,下午挑堤的任务就是你的!”就这样胖犯人一口气吃下12个馒头,下午瘦犯人履行承诺去挑堤,待他回来时胖犯人被撑死了,为此中队还关了他的禁闭。1957年3月,时任全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来沙洋农场视察。同年10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来沙洋农场视察。同年12月21日,省委任命刘锡凯为沙洋农场管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1958年1月4日,省委决定,自1月起,沙洋农场由荆州地区专署统一领导,相关业务由省公安厅和财政厅共同研究下达。同年一农场开发苗子湖,成立苗子湖大队。1959年,沙洋一农场抽掉青壮劳力参加荆门县漳河水库建设。1960年1月,省委将沙洋镇建成专区直辖市,同年3月,国务院批准荆门县沙洋镇与沙洋农场合并,成立专区直辖市,沙洋农场管理局党委书记刘锡凯任沙洋市第一书记、荆州地区委员。随之一农场冠名发生变化,全称为沙洋市沙洋一农场。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并扬言沙洋农场有十万后备军。为加强看守力量、防止敌特分子破坏,经中央军委决定,派出8245部队一个营进驻七里湖,营部设在场部后面,三个连分驻在七里湖、苗子湖和杨集三个大队,一个骑兵排作为机动,住在棉花加工厂后面。骑兵排作为处突部队。1963年,沙洋农场收归湖北省公安厅领导。随着沙洋农场砖瓦厂的建立,一农场大部分中队都住上了砖瓦房,每个中队都有小花园、养鱼塘、养牛房、养猪房,有一半以上的中队都实行了机耕。林园队的糖示郎的梨子脆甜可口,远销海外,一农场的棉花绒长质好,也是出口创汇的主打产品。另外供应站的副食品加工厂逢年过节供应品种繁多的副食品。1964年,一农场也与其它分场一样出现了一些刑满人员不愿意回原籍的现象。一是家乡比较穷;二是受到歧视 ;三是害怕四清运动。于是分场派出干部帮助遣返人员落籍,实在回去不了的,成立新人队让其就业。到了1965年,沙洋一农场除了没有电外,基本实现了杨柳矗立路旁,田间稻棉粮仓;队有菜园猪房,花园鱼跃满塘的盛世景象。1966年为破“四旧”,沙洋农场顺应形势将原来以地方取名的农场,罗汉寺、马良、章湖垸、周叽、苗子湖、范家台、黄土坡,分别命名为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分场,以示“破旧立新”。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农场也和其它地方一样成立了革委会。196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8245部队对沙洋农场实行军管,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沙洋农场军事管理委员会,一农场进驻了军管小组。


3.jpg


1969年初,沙洋农场管理局根据湖北省革委会的指示,将辖属的上罗汉寺农场,一农场、苗子湖、周叽、黄土坡、范家台部分房产移交给五七干校。一农场场部成了省干校总部所在地。七里湖场部附近进驻一团,三、九队为二团,八队为大桥工程局,三九队前面为武汉大学和华中农学院,原武汉医学院新建在革新境内。原沙洋农场第二中学为北京外语学院,原苗子湖农场为274部队干校,原杨集大队部为六分校校部(沙洋农场干部的干校),六分校设有医院,地址在杨集大队部附近,六分校在八连设有中学,除六分校干校子弟外还有长航干校子弟在此就学。每个分场连队都有小学部。分布于一队(一连)、林园队(二连、三连),四队、五队为(四连和五连)全部为上罗汉寺分场干部,七队为七连,八队为八连,三队为长航管理局干校。省干校进驻后首先给一农场各中队通了电,二是新建了一座化肥厂;三是把牌坊重新整修,安装了灯箱,增设了门房,门口增加了一对石狮子。省干校进驻单位有省革委会机关,省公检法、文联、粮食厅、建设厅、水利厅、林业厅、冶金厅及武汉大学、华中农学院、武汉医学院等单位。1972年底,省干校撤销。化肥厂移交京山县。1973年恢复一农场建制,赵觉任政委。分设杨集大队,冶金十一队,三、九队、大桥八队、修理队、十队等中队。同年军管会撤销,8245部队撤走,撤销六分校干校医院,恢复一农场医院。恢复沙洋农场管理局编制。一农场恢复建制后,原棉花加工厂继续开工,恢复了供应站下面的副食品加工厂。该厂生产的花生糖、芝麻糖及天府花生很畅销,“七里香”酒厂继续对外营业,场部设立了招待所。

1981年成立湖北省沙洋劳动教养所,首任所长为马起林。牌坊再次易主后,劳教所在牌坊前开挖了一条护城河,新建了一栋办公楼及警苑文体中心。七里湖改为劳教所后,沙洋农场管理局将杨集大队更名为一农场。劳教所成立后,先后成立了女子教养大队,子弟小学,后来分为一分所,二分所,并新建了沙洋七里湖医院。根据劳教所离休干部增多的现状,新建了劳教所第二休干所宿舍,并在三、九队成立了果木研究所,试种了大批梨园。该园生产的“七里脆”梨子皮薄质好味甜。后期由于政策的需要,女教大队迁往武汉,子弟小学、副食品加工厂及酒厂承包给别人经营,由于管理不善相继倒闭,招待所关闭。1983年7月,沙洋农场管理局由省公安厅移文给省司法厅管理。1987年,沙洋一农场由劳教局直接领导,沙洋农场劳改、劳教工作正式分开。同年8月,省委组织部任命马书连为沙洋农场党委书记,方干成任管理局局长。1993年3月,时任司法部劳改局局长王明迪亲自参加了沙洋农场劳改干警的首次授衔仪式。2008年6月,沙洋劳教所加挂沙洋强制戒毒所的牌子。


4.jpg


2013年12月,因全国取消劳动教养场所,沙洋劳教所转型为沙洋强制戒毒所,黄汉德首任政委。单位易帜后,戒毒所再次对老牌坊进行整修刷漆。原沙洋一农场一批青工也顺利退休,部份子女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重要岗位,首任警戒护卫大队长就是典型例子。戒毒所辖设13个职能科室,3个分所,9个戒毒大队,1个警戒护卫大队,1个戒毒康复中心,1个国有独资企业。在职民警职工600余人,常年收治戒毒人员2000余人,是湖北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收治人员最多的戒毒场所。该所被湖北省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01年被司法部荣记“集体一等功”一次。2021年7月1日,在全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时,该所全体干警重温入党誓词,重学“沙洋农场精神:“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将老沙洋农场精神传承好。

69年风雨沧桑,老一代沙农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硬是将沙漠荒丘变成了沧海良田。他们用鲜血、生命、汗水书写了沙洋农场的昨天,创造了沙农精神,新一代沙农人继续接过旗帜用青春书写美好的明天!一代代沙农人犹如江汉平原的白杨树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他们犹如江汉平原的银杉永远刚强挺拔!愿沙农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徐传明,生于1957年,曾任国企分厂厂长、公司总经理,集团公司工会主席,退休后定居杭州。在2019年创办的微信公众号《传明往事》上发表75篇散文,100余首诗歌。先后在《山鸣》杂志、《大楚英才网》和《随园诗词》发表多部作品)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