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2-06-02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王栩】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乐王栩创作谈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jpg


鲁迅先生应当时的《北斗》杂志社邀请就关于《创作要怎样才会好》的问题列举了自己的八条经验,第二条便是我这次的题目——“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

我经常有枯坐在电脑前大半天,却一个字都写不出的经历,母亲说我是精神不集中,被旁物乱了心神。我不服,历史上的文豪们也有类似的困扰啊。唐代诗人卢延让在其《苦吟》里就有吟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同为唐朝人的贾岛也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近现代作家郁达夫在自己的日记里也写了自己曾想出一篇文硬是思考了半个月没写一个字。

为什么大部分写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对自己要求太高。《活着》的作者余华老师是个很低调的人,低调得让大多数人都认为他已去世。但在2021年他在现代年轻人的圈子里突然火了,起因是2021年3月,余华老师的《文城》出版了。为宣传,他接受了很多采访,在众多采访里插科打诨,段子无数,显然是一名“喜剧人”模样,就这样被年轻人所喜爱。由此,我也了解到了《文城》这部著作是在1999年就开始动笔的,写了20年才写完,余华老师甚至会因为一句话的斟酌而停笔几个月。对自己要求过高,不仅是余华老师自己的要求,还有来自外界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珠玉在前,这就促使一些所谓的“文学评论家”死盯着他。后来的《兄弟》和《第七天》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于是就有坊间传闻,余华江郎才尽。到这,我有点忍俊不禁。互联网时代,纸质书没有激起水花很正常并不能代表江郎才尽,然后余华老师在1999年至2013年(《许三观卖血记》至《第七天》)间隙出版了6本中短篇小说合集、7本随笔集和1本演讲集。那些个所谓的“文学评论家”怎么就只盯着他的长篇?都省省吧。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文字是要有意义的。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境。先生是在强调某个时间点——写作过程中的某个情感表达点。当写不出来的时候应该好好思考,找到灵感去最好的表达出来,不然写出的文章没有感情,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没有生命的文章。尤其是先生所写的内容是思想性极强的内容,每一句话都要反复斟酌,毕竟他的笔可是武器啊。

第三个原因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夸张。读书少了,个人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知识含量,与写作的要求如不匹配,即使搜肠刮肚,也只能写出几根干瘪的鸡肋。

鲁迅先生的那八条写作规则(经验)可以展开谈的还有很多哩,下次我再来说说第八条“不要相信中国的所谓‘批评家'之类的话,而看看可靠的外国批评家的评论”。


(作者简介:王栩,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现就职于湖北省松滋市杂文学会、松滋市东方书院,任职松滋市杂文学会创作部副部长,“东方乐读”微信公众号编辑部主任,系青年杂文家,其杂文《“佛系”与“丧”》荣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二等奖,《中国文化除了“博大精深”还有什么?》获第五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