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松滋市文物工作步入发展快车道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8-0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华丽 胡文泉】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也包括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习总书记都有大量的论述。特别是习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个自信”就有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论断应该首先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

  文物工作肩负着保护历史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全民族文化自信的神圣使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做出指示批示达20多次,涉及文物工作的方方面面,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关于考古工作,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关于博物馆建设,习总书记强调“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关于城镇化建设当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更是成为当代中国的名言,强调“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重要的论述涉及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方方面面,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新时期文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是我们党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强音。

  松滋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文新广局、文物局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他们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加强文物工作,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文物工作,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文物工作,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总之,文物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他们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志在做好“十三五”阶段的文物工作。

 

   现 状

 

  松滋市现有馆藏文物13000余件,其中荣获世界之最的象牙化石、明代玉雕三通杯两件文物被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贺炳炎上将任命书原件等38件文物为国家二级文物,有三级文物216件。

  该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9处;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有文物古迹(不可移动文物)482处,其时间跨度为8000年,分布在全市所有16个乡镇(开发区)。其中国保桂花树遗址作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代表,写进了高等院校教科书,在中国考古学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通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松滋市文博系统外新发现、新认定文物收藏单位10家,新认定文物藏品总数77件/套;市博物馆新发现、新认定藏品179件/套。同时,该市还有非常丰富的白云边酒文化、巴楚民俗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地质矿产文化、民间收藏文化等资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进展,松滋“说鼓子”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滚灯舞、“毛把烟,砂罐茶”、双镲锣鼓、白云边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松滋是文物资源大市,文物事业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文化发展、对外交流息息相关。对此,松滋市委、市政府不断提高对文物工作现状的认识。

  一是将文物资源视为提升松滋形象的重要力量。松滋市之所以被称为有影响的文化文物大市,在荆州乃至全省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市丰富的文物资源,这也是该市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松滋市委、市政府要求,要讲好松滋自己的故事,就是要在宣传推介、招商引资、文化交流中,放大文化文物资源优势,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松滋形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将繁荣文物事业,传承好文物资源,当作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流传、生生不息,有利于不断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让文物“说话”,是松滋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是将文物工作当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留住历史根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高品质的新特征。文物中蕴含的审美元素、实用价值、文化基因,是留存城乡神韵的文化标识,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资源,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优质资源。

  近年来,松滋市文物工作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高速公路、一级公路、G351国道、焦柳铁路复线、引洈入城、金松开发区等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文物部门充分发挥基本建设“先遣队”作用,优质高效地完成工程项目前期文物勘探、考古发掘等工作,在抢救保护珍贵文物的同时,积极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特别是2016年在临港工业园关洲遗址发掘工作中,该市文物工作者与中科院、省考古所密切协作,抢救出土1万余件文物标本,将松(滋)枝(江)宜(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双赢。《湖北日报》《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对此进行了报道。为了加快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助推洈水、卸甲坪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该市启动了小南海生态涵养区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目前,全市已开放贺炳炎纪念馆、九岭岗起义旧址、金鸡山、夹马槽、云联塔、老城文物园、苦竹甘泉、红四军团指挥部及红二军团总部等文物保护单位多处,年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次,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成为展示松滋厚重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为外界认识松滋、了解松滋、走近松滋的重要窗口。

 

  困 境

 

  同时,松滋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文物部门也清醒看到,面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文物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一是城镇化建设对文物保护提出了新挑战。该市目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铁路公路、水利、工业园、金松新城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非常繁重,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城镇化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的难度加大。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一些传统村落的文物建筑加速损坏,客观上造成了农耕文明、村落文化等的实物载体不断消亡,如果不能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

  二是群众文化需求多元多样对文物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该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井喷态势,社会需求侧的重心正向中高端转移。实际工作中,呈现“不够”和“不当”两个极端。“不够”就是对文物价值的深度挖掘不够,存在简单化、雷同化的倾向。“不当”就是方法不当、开发过度、忽视保护,只讲眼前、不顾长远。怎样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科学、合理原则,把握好文物利用的“度”,是迫在眉睫的现实任务。

  三是社会关注度上升对文物工作科学化提出了新任务。随着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公众对文物保护关注度不断提高,文物成为媒体热点,怎样在“聚光灯”甚至是“放大镜”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一大挑战。此外,文物保护队伍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人员比例偏低。文博场馆建设滞后,资金缺口依然较大,国家珍贵文物长期收藏在文物库房明珠暗投,地方文物保护经费普遍偏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资金难以落实,提升文物科学管理水平的任务更加繁重。

 

  突 破

 

  对此,松滋市委、市政府寻求突破,要求明确任务,扎实做好全市“十三五”文物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松滋建设成为荆州率先、全省领先的关键时期。做好全市文物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探索并走出一条符合松滋市情的文物事业发展道路。坚持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统筹协调。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不能把文物保护当成发展的包袱,更不能要求文物保护为开发项目让路。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在城乡建设中切实抓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两者统筹协调、相得益彰,着力打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松滋。让文物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在深度挖掘文物价值的同时,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损毁文化遗产,不能为了当代发展而牺牲后代的文化权益。统筹全局,科学规划,兼顾当前与长远,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并拿出强力举措,保证文物工作步入发展快车道。

  (一)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将文物保护按照“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把各级政府保护文物的责任进一步具体化”的“五纳入”要求,将文物事业摆上重要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全市各乡镇、市直相关部门科学规划文物保护、统筹推进,对涉及各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开工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施工中注重对文物的发掘保护。因建设项目确需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依法依规办理审批手续。加强旧城改造中传统遗迹和风貌保护及周边环境治理,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文物保护不仅仅局限在国保、省保单位,市级文物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也纳入保护管理范围。在做好文保单位“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保管机构)工作的同时,始终把基础工作抓在手上,严格执行管理要求,做好防火防盗防破坏工作。

  (二)大力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文物项目建设不同于一般项目建设,既有经济属性,更有文化属性,高标准、高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是发挥文物资源优势、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松滋市文新广局将牵头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花树遗址”保护规划立项的编制,并稳步实施。争取省古建中心的支持,做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联塔的保护性修复。编制好馆藏青铜器文物修复方案并实施。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加大革命纪念设施、遗址和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保护力度,将其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民教育重要课堂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阵地。

  (三)积极推进文物资源合理利用。文物是重要的基础资源和战略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利用前景。充分发挥松滋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加快推动文物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旅游品牌,培育以文保单位、博物馆、纪念馆为支撑的体验旅游、休闲旅游和研学旅行,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注重对古镇古村落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在保护原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实现地方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不断提高文物服务经济社会水平。松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博物馆建设,于2017年2月23日召开了“关于金松新城区建设的专题会议”,决定将市博物馆建设纳入金松新城区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规范,编制了项目规划,启动了申报立项、环境评价、规划选址等各项前期工作。同时注重克服“重建筑、轻功能,重设施、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完善收藏、管理、展示和宣教等功能,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的展览、推介,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宣传展示松滋的灿烂文化。

  (五)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是各项文物工作的基础。近日,省文物局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深入推进文物安全状况大排查行动的通知》,国务院将组成督察组,对排查行动进行督察检查。松滋市委、市政府正确研判形式,坚持求真务实,扎实开展排查,严肃工作纪律,失职必将问责。要求全市所有乡镇、相关部门,对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要加强保护。要健全文物安全责任机制,落实各级政府领导责任、文物及有关部门监管责任、文博单位主体责任和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努力构建反应灵敏、衔接顺畅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提高防范水平,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强化预防和综合治理,实现文物安全防范关口前移。积极推进技防达标工作,不断改善安全防范设施,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文物安全防护体系。加大打击力度,持续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依法严肃查处基本建设和城市改造中存在的文物违法事件,维护正常文物保护管理秩序。建立完善举报文物违法犯罪的奖励机制,真正把文物安全群防群治工作落到实处。

  (六)完善措施,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松滋市政府专门下文,成立文物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乡镇和市直部门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进一步加强对文物工作的组织领导。公安、国土、环保、住建、工商、旅游、宗教等部门,要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文物保护职责,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协调机制,加强沟通衔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是保证文物工作经费投入。《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将文物保护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为文物事业发展提供经费保证。各级人民政府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应随着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松滋市政府研究决定,从2017年起,该市文物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并确保文物事业投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今年,该市财政预算7万元文物事业经费。全市16个乡镇至少预算1万元文物事业经费,其中,老城镇计划筹措100万元,用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联塔修复。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松滋市将围绕文物事业发展需求加快人才培养,引进高校文博专业毕业生参加该市文物工作。同时,市文广局、文物局将与高等院校、省博、荆博加强合作,通过系统专业学习,为该市文物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松滋将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奋发的精神,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将松滋文物工作着力驶入发展快车道,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中国梦松滋篇章做出文物工作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李华丽为松滋市文物局(博物馆)负责人,胡文泉为市文化副研究馆员、省杂文学会会员)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