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我的教育人生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10-2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万胄】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通讯报告集《我们松滋人》(第六卷)采稿之二十一   

 一、坎坷人生

  1940年,我出生在湖北省松滋县城。

  父亲黄小宋先生19岁在武昌高师(今武汉大学前身)读书时便参加了革命。2008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松滋历史·第一卷》中,中共松滋市委党史办公室在其编撰的文史资料中第15页、第29页认定“……1920年起,先后有李逊夫、黄小宋、……等分赴北京、上海、武汉……求学,……走上了革命道路。大革命时期,他们之中不少人返回家乡,成为松滋革命的先驱”,“1925年底,松滋旅省党员庞彩五、黄小宋等受省党部派遣回县,开始了筹创松滋县党部的工作”。后因积劳成疾,移居乡下养病,42岁就去世了。这一年,我7岁,母亲李克凤君30岁,在农村。

  母亲含辛茹苦,让我上了三年私塾,半年完小。1950年土改时,我们家被划成了地主。幼年时,我充分享受了“地主狗崽子”的待遇,经受了贫困艰苦生活的磨练。这却成了我后来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我13岁时,我的六叔武汉大学教授黄绍杞先生把我从农村接出来,送我到县城读小学。小学毕业后,六叔又接我来到武汉,考取了武汉省四中。三年后,我加入共青团,并被保送进入武汉湖北师专附中高中。高中三年,我一直都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宣传委员,成绩也相当好,但到1959年高考时,我却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而名落孙山了。

  

  教育夫妻,伉俪情深

 

  受此打击后,我情绪低落,感觉前途一片渺茫。由于出身不好,几家工厂也不愿意收我当工人。正在我又自卑又近乎绝望的时候,接到了高中母校的通知。学校领导说:现在中学缺老师,你的成绩好,你到武昌区教育科去听候分配吧。

  1959年 9月,我被分配到武汉市第45中学,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尽管当时正值国家“三年灾害”时期,一个19岁的小伙子,一个月也就24.5元工资,23.5斤粮食,生活虽然艰苦,但我乐在其中,努力工作,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区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

  1962年,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来,按照政策,我应该到农场。但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我被留在了城市,留在了小学。到了小学,我仍然全身心努力工作,1963年被评为武昌区甲等先进工作者。此后仍然是年年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5月份还是学习“毛著”积极分子,到了6月却被打成了学校的“三家村黑掌柜”。“打倒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黄万胄”的特大标语从三楼一直拖到一楼……那段经历真是不堪回首!好不容易,好不容易,“四人帮”倒台了,拨乱反正开始了,邓小平同志带来了科学的春天,教育的春天。教育要发展,中学要发展,1978年秋,我又回到了中学,到了粮道街中学。

 

  二、从事教育

  我先后在5所学校工作过。我在武汉市45中工作了3年,后来就去了回民小学、张家湾小学、青龙巷小学。分别是城区学校、回民聚居区学校、边郊农村学校。在武汉45中,我刚踏上讲台,不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的又是初中。摆在我面前的唯一选择,便是学习,拼命地学习。除了业余进修,我还找书本学,向老师们学。刚开始我教语文,因为我喜爱文学,感觉教语文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积极性,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都比较顺畅。这时我想,既然立志当教师,就要争取当一个“多面手”的教师,至少语数外都能教。所以一年后我就主动请求学校领导让我教数学。这时我才发现,语文好教,但教好也难,非一日之功。而数学则不好教,要教好很不容易。怎么办?是我自己要求的呀,于是我更虚心地向老师学习,特别是向同科教师学习(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的恩师张兰清老师)。我总是将自己的进度放慢1—2节,先听同科教师的课再修改自己的教案,再上课。星期天,我也不休息,都用来学习、备课。

  在武汉45中的三年,我一直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我的体会是:一个年轻教师如果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全方位地“传帮带”,可能效果更好。这是我后来在学校让新老教师结成帮学对子、订立“师徒合同”的原因之一。

  离开武汉45中后的21年我就一直教语文。在小学,我上过公开课,区教研室曾把我的语文课作为示范课宣讲。我已经逐渐养成这样的习惯:教案娴熟于心,讲课时、板书时绝不看教案,以至后来搞行政管理,当教导主任,当校长,全校学生大会讲话,全校教职工大会讲话,我都从不写讲稿。往往是,我从司门口斗级营家里骑自行车开始思考我早上全校讲话的内容(我当然会十分注意交通安全。这也是习惯!)15分钟到粮道街中学,我的腹稿也就完成了。学生和教师员工都喜欢听我讲话,说那是一种享受。所有这些,都得益于我的语文教学。

  我的教学生涯21年,担任班主任就有19年。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从未打骂过、体罚过学生。学生浪费粮食了,我就让他们抄写、背诵、朗诵《悯农》之类的诗,朗诵好的,还全班鼓掌鼓励。

  我带学生下乡务农,住在农民家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尊重农民、爱惜粮食的情感和习惯。冬天,我清晨6点就跟班干部一起带领全班学生进行冬季长跑训练;夏天,我又带他们游泳。

  我爱学生,特别偏爱差生。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带的每一个班,都总有那么几个“闹药”,我要是不把他们照顾好,他们要闹起来,科任老师怎么上课呀?!就这样偏爱、照顾,照顾、偏爱,我与“闹药”们的感情日渐深厚。他们渐渐地听从教导了,渐渐地转变了。有一个17岁从农村来的喻姓的学生,经常在校打架闹事,不听父母教育,不服学校教育,而且一旦在校闹事就几天几夜不归家。一次,他闹事后又跑了,我就在后面追。他漫山遍野地跑,我就漫山遍野地追。眼看就要追上了,他又拼命地跑,……不知道最后是他跑累了,还是被我的精神感动了,从中午1点到晚上7点,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们终于在田埂上坐了下来,开始谈心。他最终同意让我送他回家……从此后,他渐渐地开始接受我的教育,我则总是遵循一条原则,不挖苦他,不歧视他,不在同学们面前批评他,我总是跟他讲道理,半个学期后,这位全校闻名的学生转化了。

  我坚持每学期对全班学生全面家访一次。每次家访,我都是谈学生的五个优点,和对学生的两个希望。家长都成了我的朋友,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帮助。

  

  与专家面对面进行希望教育研讨与交流

 

  渐渐地,爱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成了我的习惯,成了我的秉性。几十年来,我就是这样在粮道街中学、东湖中学、中山小榄一中这些英雄教师群体和教授专家群体巨人的肩上高举着洒满了教职工和教授专家心血和汗水的闪亮的校牌和希望教育匾牌,讲述着教育——希望教育的故事……

  最近,我和1970年原青龙巷小学(文革中改为“向阳小学”)的学生胡伟鸣、张冬云、祝梓文、何兆芳联系上了——现在的他们都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太爷老太太了!——好亲切!他们在给我的微信中写到:“您是我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恩师对我的教育和帮助。”“在您教我的那些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回想当时,我正处在文革中挨整的逆境。教师暮年,在半个世纪后,能听到当年的学生肯定和赞许自己的心声,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安慰!

 

  三、任重道远

  中小学的行政领导干部,一般都是比较辛苦的。

  粮道街中学的领导比别的学校更辛苦。我们校领导坚持做到十个“必访必谈”,而且大多是在下班后,教职工回家了,领导才去访,去谈,多大的工作量啊!所以,当时上级如果想调谁来粮道街中学担任行政职务,谁都会望而生畏。

  我是1981年担任粮道街中学副教导主任的,我当然就更忙了:我是“双肩挑干部”,“一肩挑”行政工作,“一肩挑”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同时,我还在进修。

  1960年在45中教书时,我在华中师大数学系(函授)进修了一年。

  1964年,在小学教语文,我考上了湖北函授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读了两年,因“文革”爆发,自然停课。

  1978年,到了粮道街中学,我考上了武汉教师进修学院中文系三年专科;1981年,我专科毕业,我又考上了武汉教院中文系本科。

  等到本科毕业,我已经44岁了。当时我上有老,下有小。当然,最重要的一副担子,仍是学校的行政工作。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校教师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全校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这是我从担任行政工作之日起,到后来担任校长,到退休后又到广东,一直坚持的信念。所以我从来没有一天懈怠过。

  我的妻子总是“数落”我:“你呀,我看爹亲娘亲,也不如你粮道街中学亲!”其实呢,她也是优秀的享受国家津贴的高级教师,还不是经常把病假条揣在怀里,还在发烧就硬撑着走进课堂给学生上课了。的确,我是把粮道街中学看得很亲、很重。我想:党把我放在这个位置,我不把工作做好,就对不起党对我的信任,对不起全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对不起自己和家人。

  我有两个孩子,我还要给他们做榜样啊。我又遇上了最好的时代,再不讲家庭出身了,再不搞阶级斗争,动不动就搞运动了,再也没有歧视,没有欺压,你可以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了……不把工作做好,就对不起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不信:人家做得到的,我们就做不到!我不信:粮道街中学就不能办好!我的这些想法,别人不一定都能体会到。所以我总是力求把每一件事都认真细致地做好。譬如我做期中质量分析,资料信息的来源,除了平时的教案检查,听课记录、学生反映、家长反映、考试成绩等等的综合评价,对典型学科、教师,我还调取期中(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还根据我平时听到的教师反映和我与教师的一对一谈心。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说服人,打动人,鼓舞人,才能真正起到典型引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改革创新

  我自知才疏学浅,生性愚钝,只能以勤补拙,于是,我总在学习、思考,思考、学习。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总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

  我常常想,所谓常规(如教学常规),是经过人们千百次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归纳总结出的行为规范。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新的情况,就要改革。

  改革课堂教学的“六要”“六变”和“一堂好课的标准”就是我一边向老师学习(听课)、一边向书本学习,一边向自己学习(总结自己二十年来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反复思考才提出来的。

  “希望教育”,就是我边学习、边思考提出来的。只是学习的面更广,思考的范围更大。对希望教育的界定、目标、操作和评估,也是不断学习思考的结果。“希望”是什么?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我就把它称作“希望心理”,但凡能够有“希望”的人,也就具备了“希望心理”。然而“希望”的对象、内容可以是好的、健康的、稳定的,也可以是坏的、不健康的、不稳定的。而希望的具体化是目标,希望的终极是实现、达到目标。这目标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目标,又必须与我们学校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统一起来。于是,我将我的思考反复请教教授专家学者,最后才将希望教育界定为“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激励学生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以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什么是积极目标呢?首先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这是教育方针规定的培养目标,也是素质教育强调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总体目标。

  

  希望教育——黄万胄的毕生探索与实践

 

  希望教育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但我特别强调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我想,思想品德教育,首先为学生政治导向,让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同时与心理品质(也称非智力因素)一起培养学生的品德行为。心理素质是人的动力系统。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动机、意志、兴趣、习惯、性格就可以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去挖掘、去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今天做学习的主人,明天做未来的主人。

  仅总体目标和心理品质动力目标就够了吗?不够!

  从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观察思考,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数生动的案例,都说明除了德智体美劳,除了心理品质,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和科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希望教育的大体目标订下来了,那怎么样让全校不同起点、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呢?我把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在全校普遍使用的“分类推进”方法传承了下来——先把“三大块”“总体目标”、“情意(即心理品质)目标”、“能力目标”共16项(开始我只设了15项)的每一项都分成4类,每一类都制订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标准。这样,就形成了4 X 16共计64个“坐标”的“目标坐标系统”。

  那具体又怎样操作呢?新生进校,每个人都在目标坐标系统的16项中,找到自己16项的起点坐标,然后订出一学期后、两学期后、两年后、三年后、10年、20年后要达到的目标和终生梦想、理想。在确定起点、制订分类推进的目标以后,教师主要的、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计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千方百计激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像走“跳子棋”似的自己分类推进,同时班主任也在全班学生中进行分类推进。怎样评估呢?我想应该是自评和他评(小组或全班同学评、家长评、教师评、班主任评)相结合,并以此“希望教育评估报告单”来代替原来的“成绩单”。

  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中的“希望心理”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内涵?几经思考后我恍然大悟:要培养希望心理,就是要培养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自控力。

  我想,一个人首先要有自尊心,如果连自己都瞧不起、不尊重自己,他还会有积极的目标吗?有了自尊心,认识到别人能订目标,努力达到目标,我应该也有能力去达到目的,这就是要培养的“自信心”。但是如果达到了一个目标,就“浅尝辄止”停滞不前了,那还不行,还要不断地进取向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旧的目标达到了,还要不断进取,去达到新的目标。

  那么,为什么要培养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呢?为什么要去达到目标呢?那是因为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应该承担责任,承担对自己、对集体、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有责任敢担当,不断进取,达到一个又一个积极目标,我们的家庭、社会、国家才能好起来,民族素质才会不断提高。所以,要培养“责任心”。“希望心理”还包含了“自控力”——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这是因为我觉得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要有教养,就不能任性,要讲理性,要能够并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又将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自控力概括为“四心一力”,并具体化为五句话:

  自尊心——“我是一个大写的人!”

  自信心——“我能行!”

  进取心——“明天,我要达到……”

  责任心——“这是我应该做的!”

  自控力——“今天,我一定要做的……”

  在“四心一力”中,“自尊心”是基础,“自信心”是核心,“进取心”是动力,“责任心”负责导向,自控力是保证。

  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将粮道街中学校训重新定为:“自信—自立—进取—成才。”凡是进到粮道街中学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充满自信,然后自尊自强自立,不断进取,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所以,我也把希望教育简化为“让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充满信心,都对明天充满希望”的教育。

  2018年12月11日凌晨4:00。北京301医院。我躺在病床上,思考着希望教育的操作体系,目标——评估系统。我猛然想到希望教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但在开始我提出“希望心理”这一概念时,对其内涵还没有深入研究。等到我后来经过长期深入研究,提出希望心理主要就是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和自控力(简称“四心一力”),并经过专家指导组研讨同意确定,原来的目标——评估系统已经运行多年了。现在看来既然是“着力培养的”内容、目标,当然应该将其纳入目标评估系统。据此,我将希望教育操作体系中的“目标——评估”系统由原来的“三大块16项”调整为“四大块20项”。即:

  (一)总体目标。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5项;

  (二)主体目标。含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自控力5项;

  (三)情意目标。含动机、兴趣、习惯、情感、意志、性格6项;

  (四)能力目标。含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4项。

  我梳理了一下,在本职岗位上,从1981年起,在“三个面向”指引下,我将教育理论、外部经验与本校实际结合,总共提出了十项改革创新项目:

  (一)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的“六要”“六变”;

  (二)提出了“一堂好课的标准”;

  (三)引进“分类推进”方法。先是在毕业班学生中,后来拓展到全校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再后来又拓展到心理品质(非智力因素)、能力和方法。“分类推进”,最终成为希望教育的主要操作方法。

  (四)提出“希望教育”。

  提出初始的希望教育界定;

  建立希望教育“目标——操作”体系:“热爱——希望——促进——评估”。其中热爱学生是基础,是关键,是灵魂。不断激励和分类推进是“促进”的主要方法。希望教育目标,先分三大块15项,后增加为16项。再后来修改为四大块20项。每一项都分为A(优)B(良)C(中)D(差)4类,每一类都订有具体的标准。这样就建成了4X16(现为4X20)共64(现为80)个坐标的希望教育目标的坐标系统;

  (五)提出“希望心理”及其内涵,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六)提出按学段、年级、学科的知识点、能力点建立“提卡—题库”的构想;

  (七)从实践中总结出“四五”管理模式;

  (八)提出“校内家长”。全校从校长到每一位老师都有1-2个在品行、学习方面特别困难的学生做自己的“孩子”,对他(她)实行全方位的关爱;

  (九)在小榄一中从洋思中学引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结合学校实际,我与陈胡英副校长商量,在前面加进了“激励情趣”(即先让学生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引发动机),成为“激励情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12字教学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十)创建“东湖中学董事会”。后又创建“粮道街中学董事会”,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适当形式,支持学校的建设,参与学校管理”等有关条款,董事单位也支持了学校建设,并参与了学校管理,实现“融合发展,共建共享”。

 

  五、感恩伟大时代

  

  我尊重所有人。我不会溜须拍马,也不会盛气凌人。

  我尊重教师,他们是我的上帝。要办好学校,即使我有天大的能耐,我也得靠他们。靠他们教书育人,靠他们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靠他们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靠他们给学生家庭带来幸福,靠他们给社会带来安定。

  我尊重学生。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未来二三十年以后的国家的、世界的主人。我尊重教师、学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清早站在校门口用尊重、用微笑迎接教师学生到校。我送去一个微笑,同时收获了千百个“春天”。我耐心地倾听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教师偶尔因事发脾气,我也冷静处置,从不记恨。

  我尊重领导班子的每一位成员。当班子开会研究某个问题,特别是遇有意见不能统一又相持不下时,我不会借助校长权力武断作出决定,而是让大家冷静仔细认真考虑,再议;再议不成,就三议;直到大家都心悦诚服。

  我特别尊重境况不如自己的人。我曾经在一所省十佳民办学校工作过两年。这所学校很大,从幼儿园到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占地500亩,学生3000人。仅保安值班岗位就有13个。我是总校长(当时称校委会主任),老板给我配备有秘书和专车。我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骑自行车到全校巡视,至少一遍。学校规定值班保安岗哨见到老板和校委会主任一定得立正敬礼。我巡视时见到保安敬礼,也总要从自行车上下来还礼、答礼。遇到清洁工、勤杂工,我也要上前跟他们握手,到他们的住处看看,问他们有什么困难。

  我老是在心里想:要不是我六叔接我出来读书,要不是党给我发展的机会,我还在农村,我还赶不上你们各位哦!当然,更重要的,他们是劳动者,应该受到尊重,我们人格都是平等的,也应该受到尊重。

  我感恩,我知足。

  我首先感恩我的父亲母亲。是父亲母亲给了我生命,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遗传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基因。我感恩父亲!虽然他42岁就离开了我们,连张照片也没有留下,现在我都记不起我亲爱的父亲是什么样子了。但是,他生前造福社会,身后仍在福佑子孙。我感恩我至慈至爱的母亲!她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贤妻良母。父亲革命,她全力辅佐支持;父亲生病,她百般呵护,想方设法为他治病;父亲病危,她听人说人肉可以治病,于是,她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胳膊上剪下一块肉来……父亲去世后,母亲含悲忍痛,千辛万苦,培养我长大成人。至今我记得,母亲教我善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落井下石易,狂澜救人难。你就选难的吧。人在难中好救人。”母亲教我坚强:“三天不吃饭,也要做一个造米汉。”还记得我10岁那年,在农村,四叔正在区公所里接受审查,离家七八里,中间还隔着一座山,每天几乎都是我送饭去。可这一天,电闪雷鸣,瓢泼似的大雨把天都下黑了,好吓人喔!我确实害怕……可母亲不由分说,一边给我穿蓑衣、戴斗笠,一边鼓励我:“人要明大义。你要是不去,四叔就得饿肚子。你也是男子汉了,你不去,谁去?孩子,别怕,心善,菩萨都会保佑你!”在母亲的鼓励下,我打着一双赤脚,冲进了大雨中……在我们三代五口挤住在一间仅12平方米的小屋里时,母亲又安慰我:“家宽不要屋宽。等你的儿女都长大了,就都好了。”母亲一生操劳,总是任劳任怨,隐忍苦难,笑对人生,那么坚强,那么善良。她帮助我们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等儿女长大了,真的就都好了,母亲却永远离我们而去了。我没有照顾好母亲,为母亲尽到孝心。这是我终身的永远的最大的遗憾。

  我感恩我的六叔黄绍杞先生!他是武汉大学图书馆教授。是六叔供给我读书(1953年,他的工资也才18元),让我学知识,学本领,学健体,学做人。他的言传身教,更是奠定了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六叔的心脏总是随着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解放前夕,他与中共地下党一起保护武汉大学;抗美援朝,他踊跃参军;武汉抗洪抢险,他积极战斗在第一线;哪里要救灾了,他马上慷慨解囊,……他节衣缩食培养我,就是希望我长大了能够像他一样,精忠报国。于是,从我读初中一年级时起他便借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牛氓》《普通一兵》等小说让我阅读。我至今还记得《普通一兵》的主人公马特洛索夫的话:“你活着,就要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感到幸福。”我以此作为我的座右铭。记得一次在武汉大学小操场看电影《上甘岭》,换片间隙,六叔问我:“如果你当时处在黄继光的位置,你会不会上去堵枪眼?”我当时还未转过神来,一时语塞。六叔接着说:“这还用犹豫吗?人总是要死的,这样死,最伟大,最光荣,因为他的死避免了更多同志的牺牲,为战斗的胜利赢得了时间,开辟了道路。孩子,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六叔虽然也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我总记得六叔给我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后来,我又记住了毛主席说的一段话:“无数革命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还有爱因斯坦说的:“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还有沈昌文先生说的:“除死无大事,讨米永不穷。”我续两句:“凡事等闲看,泰然心自宽。”

  还有星云法师说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还有无名氏的“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心啊?” 年老了,更有杨绛先生译来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所有这些,都是我的六叔让我从小就养成的习惯——用格言警句来指导和激励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我感恩我的妻子!

  我与妻子是“教育夫妻”。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相识,相知,相爱。我当班主任,她是我的科任老师,我们一起研究学生,研究工作,一起家访,工作之中建立的友情最后上升成了爱情。

  我们又是“患难夫妻”。文革中,我受到冲击,单位领导找她谈话,造反派骂她“往地主怀里钻”,她家里也坚决反对,她却坚守爱情——我们终于成家了,还有了一个儿子,在当时那是多么不容易啊!两个小学老师,工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本来就低,当妻子怀上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我正因“五一六”问题,隔离审查。我们住在学校,却不让我出校门半步,不让接送妻子。没办法,她只好挺着大肚子,抱着儿子上下班。她本来就低血糖,经常昏倒在路上……女儿出生,在艰难困苦中,我们抚养两个孩子慢慢长大,后来又好不容易租到了一间12平米的“蜗居”。孩子上学了,晚上就让两个孩子先在我自己制作的一张小方桌上做作业,等孩子睡了,我们才能开始备课……然而,不管政治的、经济的压力多大,生活多么艰难,社会怎么歧视,我们都始终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认认真真备好教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在工作中我们相互切磋、支持、帮助。特别是我的妻子,她本来出身很好,是“四清”工作队看准的“根正苗红”的培养对象,她却以超人的勇气和毅力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责难和非议,坚守我们这个家,还成为了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优秀中青年专家、首批“十大名师”、劳动模范。她极力支持我的希望教育事业,不仅承担家务,更是帮我出点子,想办法,分忧解难。有时小到一个标题,一种提法,她也跟我一起琢磨研究。凡涉及小学数学教学的,我更是全部委托她了。

  我们共同培育了一对儿女(黄震、黄琳),他们也都善良、坚强,好学上进,自强不息。大学毕业后,又分别在职刻苦攻读并取得了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硕士、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各自的领域引领一方。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使用的便是希望教育。

  我感恩每一位关心、呵护、帮助和救护过我成长和进步的人!

  我感恩每一位关心、支持、帮助、参与希望教育探索与实践的人!

  我感恩所有的人,包括支持我的、反对我而且是反对错了的,赞扬我的、贬损我的。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或磨练我的意志,提升我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或增强我的勇气和信心,激励我不断前行,争取把工作,把希望教育做得更好。

  我想起我曾经在中山小榄一中向老师们讲过的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在德国法西斯集中营里,人们每天都饥寒交迫,还要在敌人的皮鞭下强迫着排队去做苦工。心理学家、医生维克多也在其中。开始,他也颓废极了,这日子怎么熬呀!鞋带散了也不去管它。后来,他想:我得振作起来!我得换一种思维:我这不是去苦役工地,而是去学术研讨的华丽殿堂,我还要在那里发表讲演哩!于是弯下身,系好鞋带,挺起胸,抬起头……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战争结束从集中营出来。集中营里,有的人死掉了,有的人残废了,而维克多却还是那么年轻、精神。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一位老太婆,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布鞋。每逢天晴,老太婆就为大女儿焦急、叹息,担心她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天雨呢,又为小女儿焦急、叹息,担心小女儿布鞋卖不出去。所以老太婆是晴也愁,雨也愁……后来有人开导她:你换个想法,换个思维不行吗?晴天为小女儿能卖布鞋高兴,雨天为大女儿卖伞高兴——这下子,老太婆终于明白了,也开心了。

  这两个小故事都说明思维决定心态。

  在生活中,往往有这种情形:同一件事,甚至一句话,往往都有两面性,从正面的、积极的去看、去听,与从反面的、消极的去看、去听,结果是不一样的。人,站在阳光下,总会有阴影。如果你总是背着阳光,低着头,看到的就总是自己的、别人的阴影;如果你抬起头,看见的就永远是太阳、蓝天、白云,有时还能看到彩霞和彩虹哩!要是你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即使你背着阳光,低着头,或许也看不到自己的、别人的阴影,你看到的是远水近山,白云蓝天,红红的太阳,有时还会彩霞相互辉映,红橙黄绿青蓝紫,天上地下,何其壮观,何其辉煌!

  我更要感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

  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我们远离战乱,享受宁静和平的生活,让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是党和国家培养我,给了我和妻子、孩子们学习、工作的机会,给了我们全家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当我从粮道街中学退休时,我当时不无遗憾——希望教育第二轮实验还没有结束,探索和实践正在进行中,我的教学部分的题库、题卡还没有建立(这是“精准”教学的途径之一,可以使师生少浪费,甚至不浪费必要的教学精力和时间)……我曾经感叹:“大业未成身先退,长使老夫泪满襟。”又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让我来到南方,学习小榄人民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精神和真诚、善良、勤奋、热情的品格,让我再次享受工作的乐趣,特别是让我能在小榄一中(异地异校)实践希望教育,以证明希望教育的可行性,普适性。

  尽管我还没来得及具体实施希望教育具体的“目标——操作”,连“希望教育”一词也极少提及,但那都只能是在全校大局基本稳定,都已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之后的事了。

  党和国家还给了我和妻子幸福的晚年,儿女对我们也关爱备至,呵护有加。

  我感恩生活!

  巴尔扎克说:“贫穷是一位圣母,她教给人们勤劳俭朴的习惯。”我还想说:艰难困苦也是一位圣母,她让人们磨练意志,铸就坚韧不拔的性格。回首往事,前面的生活、工作、经历,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成功、失败、掌声、谩骂……无一不是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黄帝内经》把人分为八种: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能人、平人、庸人、小人。在我的过往人生中,这八种人我都见过。这些人,这些事,都为我后来的生活、工作、经历提供了好多经验教训和借鉴。难怪有人说,如果人活80岁,而且是倒着活,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作者介:黄万胄,男,1940年8月生于湖北省松滋市新江口镇下南街。革命家庭出身(父亲黄小宋,革命烈士),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中共党员。终生教育工作者。现为湖北省武汉市粮道街中学退休干部。1959年9月至2005年,先后在武汉市45中学、武昌回民小学、张家湾小学、青龙巷小学、粮道街中学、东湖中学、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一中、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工作46年。从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到副校长、校长。先后在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工作了20年,亲历、参与、领导了粮道街中学由“废品学校变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全过程。进而开拓开创了“希望教育之路。2019年5月12日,湖北省政协秘书长、教授翟天山发表《黄万胄校长和他的“希望教育》,充分肯定黄万胄的“希望教育,为我国形成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三大流派提供了坚实的佐证。其间,曾担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湖北省第七八届政协委员全国初中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武昌区教育学会副会长,并成为全国知名校长、专家。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