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告:五里冲飞出金凤凰——北京科技大学徐安军教授的人生风采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1-0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赵先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通讯报告集《我们松滋人》(第六卷)采稿之二十六

  引子

  徐安军:1965年8月生。湖北省松滋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1985年6月获学士学位,1988年7月获硕士学位,1996年12月获博士学位。1998年起历任副教授、教授,1999年4月作为中国工程院派出的高级访问学者进入瑞典皇家工程院北欧冶金实验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8月回国。曾先后出任武汉科技大学(原武汉钢铁学院)助教、讲师。曾在北京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聘为副研究员。现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冶金流程工程学科梯队负责人,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理事、秘书长,《炼钢》杂志编委。

  这只是网上搜索到的关于徐安军的凤毛麟角。要真正了解徐安军的成长轨迹,还得来到他的出生地,那是长江南岸湘鄂边界一个名叫五里冲的山凹。

  尖子山的守望与传承

  五里冲在松滋市街河市镇牛长岭村,是一条西北到东南、由高到低的山冲。因为有五里路长而得名。

  鄂西的崇山峻岭,历经巴山到楚水,一路向东,由雄伟的高山峡谷逐步退化成丘陵地带,抵达松滋市后进入江汉平原。虽然到五里冲已处于丘陵末端,但连绵的山峦似乎觉得意犹未尽,猛然冒出个海拔将近百米的山头,一峰独秀,看上去就像雄鹰的尖嘴直插蓝天,所以叫尖嘴山,又叫尖子山。晴明日子,站在尖子山头,附近十里开外的山川屋宇,树木林嶂,尽收眼底,是绝妙的观景台。

  

  松滋五里冲飞出的金凤凰徐安军教授

 

  有一户徐姓人家就世代居住在这里。

  徐姓是这条山冲的大姓之一,世代生息繁衍,历史悠久。但唯有这一户人丁不怎么兴旺,用农村的俗话说,他们这根藤子不发人。到了徐公公这辈,已经没有了传人,为了香火不断,才接了个儿子,取名徐明义,同时为儿子“摇窝定亲”娶了个胡家女儿胡善秀。这种方式,就是民间所形容的“借的罐子赊的油”。徐公公一家对待养子养女,视同己出,徐明义夫妇成亲后悉心赡养老人,直到寿终正寝,被传为佳话。

  徐明义夫妇曾生育了四个孩子。那时还是在民国时期,医疗没有保障,四个孩子前三个都夭折了,只剩下末尾一个小女儿。夫妇俩为了“双保险”,又到别处抱养了大点的女孩,这样小女儿才有了姐妹俩,并且还专门请算命先生给孩子算了命。算命先生将生辰八字掐了一下,连连说这孩子好养,抱回去没问题。可是养了很大后,抱养的孩子也得病死了。夫妇俩悲痛万分,去找算命先生论理,可算命先生说:“命里无子真无子,接的孩子都是死。”所幸,绝望之中,最后那个宝贝千金女儿存活下来,按徐家派序,取名徐自桂。

  五里冲处于丘陵地区,虽然物产丰富,但水源缺乏,地里的庄稼基本上是“望天收”,大旱之年,庄稼歉收,民不聊生。村子里原有100多号人,因为嫌这地方穷,女儿大了,一个个都嫁到富庶的平原地带去了,可儿子大了,却难得娶儿媳妇,往往远走高飞。如此入不敷出,人口逐年减少,留下老的老、小的小,剩下的人数不到原来的一半了。有人劝说徐明义夫妇,这地方难得有男人上门入赘,还是把女儿嫁出去吧!

  但徐明义夫妇延续徐家香火的决心没有动摇,他们决定仍然沿袭“摇窝定亲”的办法,先抱养一个儿子。1957年,通过好心人介绍,将邻近富庶地区的曙光村孟姓人家一男孩接过来寄养,改名换姓,取名徐自新。

  1959年,徐自新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年后退伍回到五里冲,与徐自桂成亲,1965年喜得弄璋,生了个男孩。

  几代人拼凑的家庭,如今生了个宝贝儿子,当然比天上落了颗星星还要高兴。然而,这个孩子该姓什么?很多人都在猜测,多数人认为孩子会随爸爸姓孟,或者随奶奶姓胡。但徐自新一家义无反顾,徐家的番号不能变!并且希望孩子长大后,子承父业,保家卫国,也能当上一名解放军战士,于是给孩子取名“徐安军”。

  虽然,一个人的名字只是一种符号,在一定意义上能表现家族人脉的繁衍,但徐家所传承的不仅仅是这点,更多的是昭示了一种不忘初心、孝道感恩、诚实守信、责任担当、谦让大度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徐家特有的家风与基因,同时也铸就了徐安军先天的禀赋与品质。

 

  徐安军2012年在京唐钢铁公司5500立方米大型高炉考察指导工作。左为北京科技大学著名炼钢教育家曲英教授。

 

  大栎树的感召与启迪

   五里冲有棵远近闻名的大栎树。这棵树究竟生长了多少年,没人知道。树干直径约一米五,要三个大男人才能合抱,高达20余米,树冠的覆盖面积足足有一亩多地。它既是这里的“栎树之王”,又是这儿的地名标志,而且还是白鹤栖息的王国与天堂。春夏之际,数千只白鹤缠绕着大栎树,如雪花飞舞,如白云缭绕,如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秋冬来临,树上的叶子变得通红,落在地上,看上去比枫叶还要美丽;不时从树上掉下一个个的橡子,橡子的果实富含淀粉,用来磨成的橡子豆腐,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每个橡子的顶端戴有一顶帽子,像战士,也像博士……

  徐安军听父亲说过,栎树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与品质,可以用来烧制最好的木炭,木炭可以用来炼钢铁,而钢铁当时是国家的紧缺物质;父亲还说过,在他当兵的唐山,有好大好大的炼钢厂……

  大栎树下是徐安军小时候的主要游玩场所,也让他产生了很多美妙的遐想。他佩服大栎树能够坚守脚下的方寸土地,撑起一片绿荫,造福一方,立志发奋读书学习,争取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

  六岁时,徐安军提前上学,读一年级。学期考试,语文得了100分,但问到数学考试成绩时却吞吞吐吐,迟迟不愿意拿出来亮相。原来只考了50分。这时候,70多岁的奶奶胡善秀不声不响地把徐安军叫到一旁,一边弯草把子,叫安军往家里搬,一边搬,一边记数;以后又讲了好多与计算有关的故事,什么树上树下剩下多少只鸟,山前山后有多少只羊,和尚怎样分油分肉的许许多多的童话。徐安军听得出神入化,对数学的兴趣也由此大增,渐渐地,数学成绩也追上来了。至今徐安军还心存感激:奶奶是他最早最好的辅导老师。

  徐安军中等身材,健壮结实,特立独行,不苟言笑,看似冷漠,却是热心畅快,乐于助人。在学校时,尽管自己家里不那么富裕,却经常资助家庭困难的同学;参加工作离开家乡后,仍然不忘回报家乡父老乡亲。村里有人困难,他都热心相助;邻近村有一特困户的孩子,上学、读研直至参加工作,他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费心为之操办;他从小不抽烟,不喝酒,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虽然徐家几代人才有这么一个儿子,但对他没有自恃娇惯。所以,徐安军生活上没有什么奢求,唯一嗜好就是看书。偶尔到邻居家走走,他也只是找些书看。乡下蚊子多,买不起蚊香,他就采取关在帐子里,或者腿上穿上长统靴的办法来抵抗蚊子,满足看书需要。在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外时间,他通过对《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等中外名著,《毛泽东传》《曾国藩》《历代通俗演义》及各类人物传记,历史小说等,广泛涉猎,博闻强记,丰富了阅历,扩大了视野,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

  徐安军在当时的三合大队小学读完初一后,因学习成绩优秀破格转入街河市镇中学重点班学习,1979年中考,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松滋一中高中部重点班。1981年高考,徐安军脱颖而出,金榜题名,成为五里冲破天荒的第一个大学生。

  山冲沸腾了,邻里乡亲奔走相告:五里冲飞出了一只金凤凰!

  

  2004年5月,徐安军在位于埃及红海的钢铁厂考察指导薄板坯铸连轧生产线

 

  钢铁冶金的今天与明天

  在填报志愿专业时,徐安军牢记着毛主席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一切都好办了”,想到了冶金专业。但一提到这个专业,很多人往往会想到那黑烟滚滚的烟囱高炉,那挥汗如雨的炼钢工人,还有那冰冷的钢板铁材……;并且,从事冶金专业得熟练掌握高等数学、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冶金物化原理、冶金热工基础、金属学等冶金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炼铁、炼钢、铁合金、炉外精炼方法,懂得连续铸钢生产的原理、工艺及操作设备。因此,很多考生对这一专业心存畏惧之感,很少有将它作为首选志愿专业的。

  在这种情况下,徐安军不改初衷,怀着振兴中国钢铁工业的雄心壮志,毅然以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并且也以第一自愿录取,专攻冶金工程专业。

  冶金工程专业主要有三大研究方向:一是冶金物理化学方向, 学习内容包括冶金新理论与新方法、冶金与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制备物理化学、冶金和能源电化学;二是冶金工程方向,学习内容包括钢铁和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究、现代冶金基础理论和冶金工程软科学、冶金资源的综合利用、优质高附加值冶金产品的制造和特殊材料的制备技术;三是能源与环境工程方向,学习内容包括冶金工程环境控制、燃料的清洁燃烧与能源极限利用、工艺节能与余能回收、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新产品的开发与试验工作。这些广泛的分支领域构成了冶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工业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凭着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从事冶金生产的业务素质,徐安军在中国冶金工程的鼻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邵象华,中国工程院殷瑞钰院士的领导辅导下,完成了一系列教学科研工作:作为冶金流程工程学梯队负责人,他主要围绕创建“冶金流程工程学”学科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他进行了钢铁生产流程工序匹配与系统节能研究;作为技术负责人,他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新一代钢厂精准设计技术和流程动态优化研究”;承担“首钢迁钢钢包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负责建立了国内第一套旨在降低转炉出钢温度的一体化钢包管理信息系统。

  近几年来,徐安军足迹遍布全国以及日本、法国、巴西,主要承担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包括:唐钢我国第一套电弧炉煤氧助熔装置的研究和建立;四川乐山,为小型电弧炉炼钢厂总体设计;宝钢炼钢厂,300吨钢包热平衡研究,薄板坯连铸—连轧物流仿真系统研究,转炉溅渣护炉技术(氧枪喷头空气动力学性能测定研究),高效连铸技术(物流调控与仿真),铁水预脱硫生产模式研究,国家重点攻关钢铁制造流程整体优化技术,直接还原铁在电弧炉炼钢过程应用的评估;江苏江南实业集团信息管理系统一期、二期、三期工程;上海彭浦特种耐火材料厂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宝钢转炉炼钢厂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系统钢水温度模型开发与研究;宝钢研究院测试研究中心信息管理开发,宝钢炼钢厂钢包蓄热式烘烤器自动控制系统改造,重庆钢铁公司钢包蓄热式烘烤器自动控制系统改造;全国转炉炼钢协调组会员网站—中国转炉网设计与建设;新一代超大型钢厂模式研究等。

 

 

  2019年8月9日,徐安军在浙江元立集团公司考察并讲学

 

  徐安军还参与并创立了“冶金流程工程学”学科分支;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参与宝钢、首钢等全国各炼钢企业50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在国内国际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28篇;先后参与《2012—2013冶金工程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冶金流程工程学”,《冶金工程技术学科方向预测及技术路线图》“冶金流程工程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矿冶工程”学科等有关条目撰写;曾获得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他还获得冶金科技进步奖一项,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多项,负责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一项。

  1998年至今,徐安军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先后在武汉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任教。他编写了冶金流程工程学科的第一部教材《冶金流程工程学基础教程》,主讲钢铁制造流程多维物流管制等课程。

  在教学中,徐安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胆摒弃名利思想。早在2014年1月,他在一篇《教育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的教育问题》的文章里,大声疾呼:“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升官发财、成名成家,还是学知识、培养能力、提升自身素质?……”他认为,科研成果是硬实力,比较容易用指标量化,但人才培养是软实力,很难用尺度来反映,应该把立德修身放在首位,即成人才能成才。为此,他大胆进行教学和管理改革,使高校真正成为育人与培养人才的基地。他曾获得北京市高等教学成果一等奖。

  尾声

  我们欣喜地看到:正是通过徐安军这些科技工作者们一代一代的不懈努力,中国钢铁工业才解决了有没有、够不够、好不好的问题,使中国步入了世界强国;正是从徐安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冶金业今天的辉煌,也看到了中国这个钢铁巨人明天的风采!

 

  

  2019年7月1日,徐安军参加冶金流程工程学学科发展及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是冶金流程学科第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标志着学科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前排左起:毛新平院士,殷瑞钰院士,蔡九菊教授,徐安军教授。

 

  (作者简介:赵先知,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副会长,东方书院特聘撰稿人,“克权杂文奖”获得者,中国儒商学院副院长,曾任广东《民营经济报》总编,出版有《赵先知杂文作品集》)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