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肯定已在课文里学过了,老范是怎么中举的呢?当然是他的阅卷老师周大人看中了他的文章。其实,周大人看到老范文章的第一感觉是——这什么都垃圾,叉掉扔一边去!后来,他等了半天没人交卷,又没手机玩,实在无聊,这才把老范的文章又拿来看了看,觉得有点小意思,再仔细读读,发现写得实在太好了,感叹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为什么我要说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大家,千万别写范进这样的“好文章”,因为阅卷老师大都没有周大人那样的闲情逸致,如果不能让他们第一眼就觉得你的文章有意思,那故事就结束了。
对付这些没有耐心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看点不一样的东西,你说我文采飞扬,你说我语言幽默,这都很好,但还是太慢。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来个不一样的立意
一个材料,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写,难免大同小异。大家都是久经训练的学生,第一眼看到材料,立意肯定已浮出脑海。且慢,你能想到的,你周围的竞争对手们能想不到?看他们都刷刷刷开始动笔了!这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再想想,因为第一个立意肯定是好立意,但大抵是一个大路货的立意。
但它并非全无用处。你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开拓出不一样的立意。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可以天马行空,但考场不是咱们天马行空的地方,创意有时也是有套路的,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向来寻找新立意。
首先是立意拔高,这个最简单,高屋建瓴来看待材料。比方“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件事,在古代,这叫行善积德修来生,那就是个人的事,格局小了。在当代,是为了弘扬道德风尚,共建和谐社会,是公共大众的事,是个人与家国利益的结合,这就是拔高,格局大了。文章立意高大上,阅读者会觉得选中这样的文章,自己也是高大上,自然另眼相看。
其次是立意新颖,换个角度来看材料。这个比较难,但因为角度可以多样,所以更容易出彩。新的角度写出来的观点也许并不成熟,但会有让阅读者看下去的兴趣。
再次是反向立意,以一种与正常立意相反的观点展开话题。这适合于发挥空间大,没有标准答案,却又容易产生定势思维方式的材料,难度也不大。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为反对而反对”,甚至脱离公序良俗的范畴。任何立意,不论多么别致有趣,但违背了大众认知,不会让阅读者感到新奇,只会反感。
阅读者是一群最没耐心的家伙。新立意的表现方式,也应该是能迅速吸引阅读者的。我这里有两个小技巧:
一个是混搭。议论文混搭记叙文、说明文,常常有不错的效果。想想看,阅读者看了一堆大发议论的开篇昏昏欲睡之时,突然看到一篇文章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开场,或者以《动物世界》的口吻,介绍非洲大草原上的小动物狐獴的生活习性,他肯定心生疑惑,心想,这有什么关系,我得看看……好了,你成功一半了。
另一个是驳论。列出最重要的反向观点,驳斥之,这样正向观点就立住了。关键是,从来驳论都比立论好看,远可以看鲁迅杂文,近可以看网络评论,立论常常沦为说教,驳论可以酣畅淋漓,让阅读者快感倍增,精神为之一振。
我们的考试作文,要求在短短几十分钟里,必须完成人生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所以,一些好的写作习惯,如字句推敲、伏笔埋藏、渐入佳境等等,也许并不适用于此。而针对这一特殊环境的技巧性东西,大家不妨多掌握一点。
等到大家金榜题名之后,如果仍愿意以写作为乐趣,自然可以在书房里煮茶焚香,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写一些更好的文章了。
(作者简介:韩晓艳,女,来自燕赵大地,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为人民日报社《讽刺与幽默》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理事,有多篇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
编辑:杨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