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作文“活”起来——杂文作家走进河北邯郸永年四中传授写作经验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9-06 【来源:未知】 【作者:李辉】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我的眼里,每个人都是一部或厚或薄的文学作品,是一部或洛阳纸贵或乏人问津的散文美文,是一部或能写成青春剧或能改编成纪录片的代表作,是一篇或朦胧缥缈的诗歌或具有音乐跳跃的散文诗。

在生活中,我们都愿看到活蹦乱跳的事务,小鸟叽叽喳喳,小溪潺潺流淌,小花随风起舞。过去有学生写作文说听到花开的声音,曾经被老师改错。其实只要有一颗听懂世间万物的耳朵,都能听到天籁之音。真正的文字是灵动而活跃的,它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悲欢离合,好的文字有呼吸有血液有感情有思想。


如何让作文“活”起来?首先让标题这个“眼睛”明亮起来。

文章的标题就像人的眼睛,如果呈现病态就不会吸引更多的人对视。作为中学生,这个年龄段儿,自然状态下的眼睛自然要清澈如春水,而不能死气沉沉。我在报社曾经当过十多年的教育专刊编辑,记得有一年我儿子上中学,班主任老师转来班里一名学生的文章,我看到标题大概是《XX的坟墓》,当时竟然连文章的内容看也没有看,就直接把稿子甩到了一边。所以说,一张优秀作文试卷的标题必须积极和热情,作文的眼睛明媚和明亮,清澈和纯净,才能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睛。


如何让作文“活”起来?其次让细节这个“毛细血管”流动起来。

著名导演张艺谋拍过一部电影,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影片展现的就是咱们河北省一所贫困山村小学的故事,电影很感人,其中一个细节让我很多年都无法忘怀:因为村里太贫困,连粉笔都得节俭着用,刚刚当代课老师的魏敏芝还是一个学生,不知道爱惜粉笔,校长很心疼,将不能拿起的一点儿粉笔,放在大拇指上勉强抿写了最后一个字。

让细节这个“毛细血管”流动起来,就像农村浇地,让角角落落的庄稼也得到水的灌溉,整个土地才能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最终才能取得粮食的丰收。让文字的“毛细血管”浇灌人体的干旱地带,整篇作文才能文字生动,语言清新,活力四射。


如何让作文“活”起来?再次让情节这个“心脏”跳动起来。

文如其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做阳光少年,面对世界要像超强心脏,热爱生活,拥抱生活,释放热情。我到这个年龄,还一直保持着青春不老的心脏。去年十月,我来到福建东山岛,就是冲着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的电影《左耳》去的,电影承载了许多人的青春记忆。如今流行Ai智能写作,我个人认为科技再伟大,但代替不了人的情感,能写出有生命的文字,还必须靠一颗有温度和热度的心脏。在生活和学习的海洋中,让我们都做热情奔放的赶海人和踏浪人吧。


如何让作文“活”起来?最后是让激情这个“大脑”兴奋起来。

让激情这个“大脑”兴奋起来,说到底就是要做好临场发挥。临场发挥在考试中很重要,就像打一场战役,意想不到的战况就像天气一样随时风云突变,如果是遇到狂风大作,如果遇到冰雹砸来,如果遇到敌人识破了“口袋阵”,如果遇到叛徒泄露了作战计划,要想打胜仗,就得急中生智、善于临场发挥,拿出作战指挥员的魄力和决断,及时调整作战方案。临场发挥,必须练就快枪手的本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赢。


(作者简介:李辉,河南新乡日报社主任编辑。2011年获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新乡市第八批、第九批优秀专家。系新华网特约评论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新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在全国470多家报刊发表两千多篇各类文字,出版《李辉杂文选》,报告文学《大山脊梁》。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