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悟——杂文作家走进河北邯郸永年四中传授写作经验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9-06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张树民】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读与感悟,犹如登台阶,读为悟之基,悟乃读之获。读而无悟,即便背得滚瓜烂熟,也仅为囫囵吞枣,不经“咀嚼”,受益甚微。欲创作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首要须深读,读之而生发有别于他人的体会、感悟,从而获得教益、启迪。并从中悟出读本所含的道理或思想,将这些独一无二的真情实感提炼出“我的观点”付诸笔端,最终形成情感和思想交融的文字,若此一篇读后感大抵是鲜活的、可读的。

深入阅读书籍或文章的重要性,犹如掘井觅泉一般,觅到源泉乃掘井的唯一目的。然而,是否可以觅到汩汩“涌泉”,一般取决于三方面因素:其一,选“址”是否恰准,也就是读本是否蕴含着丰富的“源泉”,即启迪人的丰富思想内涵;其二,“井”是否掘到了足够的深度,读本是否读得通透?其三,我们悟性的高低,决定着能否适时触发“悟点”。但是,勤可补拙,多读深思可提升悟性。一旦触发“悟点”,泉涌般的文思将喷薄而出。

读后感落笔前要做哪些准备呢?

首先按照自己的情趣爱好,选择优秀读本。兴趣,乃“掘井”的动力。感兴趣,才能品出读本之妙,容易产生思想共鸣,降低“悟点”阈值,尽快被激发。

二是将读本“吃透”。读懂内容,了解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探索读本构思脉络,辨明写作手法,洞悉读本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思考读本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哪些内容或情节令人心绪起伏,甚或激动?哪位典型人物生动鲜明、难以忘怀,使人牵肠挂肚?哪些奇言妙语激发了无尽的联想?……一旦悟通了诸如此类,当能觅到感悟的“涌泉”。

三是选好感悟的触发点。在做足前两项的基础上,要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点,或针对一个典型人物,或针对一个故事情节,或针对警言妙句,感觉有好多话要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此时便可以构思落笔了。

或有人问,读后感有固定写法么?虽然文无定法,但言须为心声。只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充分表达即可。话又说回来,写文章也不可信马由缰,不知所云,有其规律可循。

一要“引”,通过某种手段引出读本及感悟点;二要以简炼明了的语言概括读本内容;三要“议论”,分析选材,议论说理,通过摆事实和逻辑推理,亮明自己的观点,使读升华为具有独立见解的感悟,让人从中获得启示或共鸣;三要从“空中落到实地”,把自己之感同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或反思或警示或指出去向;四是甩响“豹尾”,使劝诫爆破升级,情感升华。

写读后感,重心在“感”,一忌无的放矢地过多引用读本,复述多而感言少;二忌与现实脱节,空谈套话,不能以实际事例出发,缺乏真情实感;三忌面面俱到,针对性差。要学会提炼再提炼,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深掘细挖,悟之“涌泉”就在此处等你。四忌人云亦云,毫无新意,同时也忌认识偏颇,颓废消极。


(作者简介:张树民,辽宁省杂文学会副会长、高级编辑,晚晴报社原社长、总编辑,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一生从事文字写、编、审工作,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在全国报刊发表杂文、小说、散文、时评作品数百篇,有作品被收入《中国杂文精选》《辽宁新散文大系》《枫叶集》《带刺的玫瑰》以及数种杂文选本。出版杂文集《说桑道槐》,杂文写作追求文学性、形象性、思想性的统一。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