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带刺的玫瑰——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单篇银奖作品评介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11-1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东鲁】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银奖作品共21篇(部),其中单篇银奖作品19篇,杂文著作2部。

 

  1. 《从<蜗居>到<孔子>》,作者:李俊瑶(河南)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0年4月1日《大河报》,后被新浪博客、华声论坛等博客和网站转载。作者通过两部电影《蜗居》和《孔子》一热一冷的社会反映告诉我们:“我们这个转型时代太需要信仰的重建了,太需要主流价值观的巩固了。”作者警醒人们:“当‘经济’开着宝马高速行驶时,‘思想’却骑着毛驴在小路上步履蹒跚,这和谐吗?”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仓廪’渐渐‘实’了,‘知礼节’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少”?作者最后亮明观点:“我们不能因理想受挫就改变理想,我们也不能因为社会转型就怠慢了信仰的重建。”一篇短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信仰缺失”的社会病,并发出救治的呼吁,正是这篇杂文难能可贵的地方。

 

  2.《王旦的马夫》,作者:李秋河(河北)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2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后被《杂文选刊》《中年读者》《启迪与智慧》杂志以及人民网、新浪网转载。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用形象说话。作品中有两大类人物形象,一类是“只会干事儿,不会来事儿”的马夫形象,一类是给马夫“丰厚的赏赐”的领导形象。作者正是用这两种正面形象批判社会上那些“只会来事儿、不会干事儿”的人,倡导北宋贤相王旦那种“不仅没让干事人吃亏,而且让干事的人占了便宜”的用人导向。若论杂文创作的形象性艺术,此文堪称经典之作。

 

  3.《将弁发横财 士兵发棺材》,作者:张心阳(北京)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4年第4期《同舟共进》杂志,被共识网等多家网站转载,微信转载达5000万次。作者以史立论,用大量的史实证明,军队将领贪腐,危害极大。将弁腐败,“实则导致信仰丧失、武德抛弃、心不在战、庙算无方、临战无谋”。将弁“身上每揩得的一滴油水,就是兵卒的一条性命”;将弁“身上每多出的一块铜板,就是国家丧失的一寸疆土”。作者最后用笔尖击响警钟:“一个时代,倘若连军人、将弁也肆无忌惮地贪腐起来,且一任其胡作非为,那么可以断言,这个政权离危亡也就不会太远了。”此文告诉我们,军队反腐,何其重要!作品以史鉴今,力透纸背,难怪读者评价此文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少见的好文章”哩。

 

  4.《重提“胡服骑射”》,作者:安立志(山东)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0年11月14日《文汇报》,后被《杂文选刊》《半月谈》杂志,以及中国机构编制网、中考网、中国大学网转载,并成为多地高中语文测试题。瓜田先生在《半月谈》的推荐词中,这样评价作者及其作品:“安立志先生是当前国内十分活跃的杂文家,作品甚丰。这篇《重提“胡服骑射”》,显然是鼓吹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好文章。这些年,拿中外历史掌故说事儿的杂文较多,究其立意,无不是关心国家的命运,改革的进展。就现实说现实,难免老套重复,何况有的人还不爱听。说历史,就可以花样翻新,从史实到启示,发挥余地较大。读者既丰富了历史知识,又能引发思索,不亦乐乎?”作者十分推崇赵武灵王的观点:“他不‘循法’,不‘法古’,‘随时制法,因事制礼’,一切以有利于进步为原则,体现了创新与发展的辩证法。”他扼腕赵武灵王:“后来竟然被公子成等人饿死在沙丘宫。”文章意犹未尽:改革是有风险的。

 

  5.《革命的东风和西风》,作者:侯志川(四川)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2年2月《杂文月刊》,维普网、新浪网转载。这是一篇用轻松文字谈严肃话题的作品,是改革开放的颂歌。原来,杂文还可以写得如此轻松而自然、美丽而科学。作者通过“东风颂”和“西风颂”的对比,通过受惠于“东风”和可以自由谈论“西风”的对比,实质上是过去和今天的对比得出结论:“时代进步了。的确。这种进步,也不是轻易得来的。”是啊!“我们现在可以如此这般地谈论‘西风’而不怕当什么‘分子’,这其间的变化之大,恐怕也只有我们这些过来人才最明白。”这是反思,是欣慰,更是警醒:思想解放、言论自由来之不易!言下之意:我们应该珍惜、维护并促使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6.《热了周杰伦,冷了周树人》,作者:齐世明(辽宁)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4年9月13日《辽宁日报》,入选《2014年中国最佳杂文》《杂文选刊》《新西兰联合报》《讽刺与幽默》《中老年时报》等多家报刊,被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网等各大网站转载。主编《2014年中国最佳杂文》的王乾荣先生在题为《2014杂文,好玩并沉痛着》的年度总结长文中高度赞赏了此文:“……是齐世明先生的一篇‘正统’杂文,谈中学语文教材砍掉鲁迅作品问题,观点似也寻常,却如警钟在我们耳旁敲响。……本文从近年频繁地删除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说起,对笼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股股歪风邪气作了尖锐的批判。……咱们现在欲救孩子,必先救了正在和即将被打倒的鲁迅。号称最具战斗性的杂文,对此即使无可奈何,也绝不能无动于衷,漠然视之。”读罢此文,作者的呐喊在我耳边响起:“‘硬的鲁迅才会改造人们‘软’的精神;‘站’的鲁迅才会拽起孔方兄面前‘跪’的现实;‘正’的鲁迅也才会挺直越来越多‘斜’的脊梁!”是的,正如作者所云:“鲁迅精神与鲁迅作品,是中华民族血中的钙,汗中的盐。当下,缺钙的何其多也?”至此,我不得不对此文击节叫好!

 

  7.《麻雀为何要自由》,作者:汪强(江苏)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2年9月11日《杂文报》,入选《2012年中国杂文年选》。在《2012年中国杂文年选》中,杂文大家鄢烈山先生这样评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汪强。《麻雀为何要自由》说,这麻雀真是‘不自由,毋宁死’的,却不是为了开发智慧,也不是为了什么民主权利和普世价值,‘只是出于它们的天性。有自由,它们就感到快乐;没有自由,它们就感到不快乐。仅此而已。’而‘人来自于动物界。人爱自由,首先也应该出于本能,是为了快乐。’讲得多么单纯多么质朴,又多么深刻多么透辟!讲民主宪政‘常识’,就应该这么深入浅出。这比引经据典掉书袋更有说服力……瓜田老师讲杂文要看重艺术性,汪强的杂文可以看作范文了。”鄢烈山先生的评价,点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淡而有味,淡而有质,我谓之。

 

  8.《术道之间》,作者:游宇明(湖南)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3年1月《杂文月刊》,先后被《读者》《特别关注》《非常关注》《幸福·悦读》等报刊转载,入选《2013年度中国杂文精选》。术道之间,及题即尝辩证的味道。作者选取同代两位名人——曾国藩与李鸿章,说“故事”,揭“矛盾”,辨“差异”。通过曾国藩擢拔李鸿章,李鸿章曲援、哀挽曾国藩的故事说明曾、李二人深厚的师生缘分。接下来揭示李对曾的“矛盾”:“一方面他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另一方面他对老师传授给他的东西,又更多的只是吸收其‘术’,不顾其‘道’。”而后辨其二人的差异:“曾国藩一生以诚为本,李鸿章则喜欢撒谎。”“曾国藩提拔将领,除了军事素质,还很看重其操守和学问,李鸿章用人只看打仗的能力,强调用利益笼络人。”“曾国藩固守原则,李鸿章则看重权变。”最后通过二人不同出身背景、不通的价值观揭示:“在正常时代,道可以战胜术;在晚清那种非正常时代,术往往打败道。”妙哉!作者杂文之“术”真乃高人一“道”。

 

  9.《有“宽容”胡成兰的一天吗?》,作者:沈栖(上海)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1年12月3日浙江《联谊报》,入选鄢烈山编选、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012中国杂文年选》。作品记述的是作者参观故乡的一个景点——浙江诸暨闻名遐迩的“斯宅”所引发的感慨和思考。“斯宅”曾为汉奸胡兰成居住,与女作家张爱玲一起“留下了一段永难磨灭的绮丽故事”。文章由论史转而论人,敏锐地发现,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景点,其景点宣传词中明显存有“宽容”胡兰成的倾向。作者由点到面,进而分析了这种偏颇在近年的学术界风行,甚至有人提出重新评价胡兰成。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无须‘时间的推移’,胡兰成早已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至于‘思想的解放’,那也不是要‘解放’到颠倒历史是非、混淆人间黑白的地步!”可见,作者所剑指的不良倾向已超越了地域性局限,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作品谈史与论理结合,笔锋犀利,堪称檄文。

 

  10.《中西医治疗理念与中西方反腐模式》,作者:石飞(江苏)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1年1月28日《杂文报》,凯迪社区网、东方网等网站转载,获江苏省第22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作者由中西医诊断理念,联想到了中西方的反腐模式,触及到一个严肃的话题:官员家庭财产公开。作品呼吁实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来预防腐败问题发生,批判了现行的对“腐败成长”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待“瘪皮壳儿”的腐败分子长成“大肥猪”后挥刀“宰掉”的所谓“标本兼治”。作者指出:“官员家庭财产公开,是一个无法回避和不可绕开的‘坎’和‘界’。”“中西医学可以融合为‘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的‘新医学’,在反腐败领域,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兼取两长’,形成中国新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作品话题前卫,比喻新颖,发人深思。

 

  11.《古人如何阻止谣诼》,作者:许石林(广东)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3年9月2日《南都周刊》,被人人网、中国论文网、豆丁网等转载,深圳电台亦以语音分享此文,并转入网络和微信台。作品正反对照:秦始皇封杀谣言,设立“诽谤妖言罪”,企图以此阻止谣言诽谤,“人们是不敢说话了,但是心里还有话”。结果,秦亡。汉文帝下了一道“除诽谤谣言法诏”,废除了《诽谤谣言法》。结果,汉朝由此政治清明,国家逐渐富强,遂有了历史上汉文帝、汉景帝时代的“文景之治”。一正一反,一败一兴,文章说服力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继而,作者指出:“人有病,天知否?谣言如病毒,不健康的机体最容易中毒。”“而为政者阻止谣言惑乱最有效的法宝,就是自我检讨”,努力工作,清明为政。作者提出的问题触及敏感神经,但思考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可资借鉴。

 

  12.《“好看不结实”刨根儿》,作者:于文岗(北京)

  评介:此文原载2013年9月26日《北京日报》,2014年第五期《杂文选刊·下半月刊》选载,人民网、凤凰网、网易网等10多家网站转载,入选《2014年度中国杂文》。作品发表后,“好看不结实”作为一种现象,引起社会广泛注意和重视,也成为华而不实的通俗说法。作者在文章开头不惜用大量笔墨铺排“好看不结实”的实事,说明“好看不结实”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继而“刨根儿”,层层剥皮,层层递进,指出“一切的‘好看不结实’归根结底都是人的质量、素质的‘好看不结实’”,而“对人的质量‘好看不结实’影响最大的因素,当属领导干部作风‘好看不结实’”。由此可见,领导干部作风的‘好看不结实’即社会上种种“好看不结实”现象之根。最后,作者指出,这种“根”的危害是“必然导致人的质量‘好看不结实’,进而导致各类产品以致一切的‘好看不结实’”,引起人们警醒。拿起杂文的“手术刀”,层层解剖社会病,正是这篇杂文值得称道的地方。

 

  13.《对手的成全》,作者:林奇(黑龙江)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3年12月17日《新民晚报》,被凯迪社区、共识网等多家网站转载。本文从生活中常见的小事说起,如同灯下促膝谈心,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娓娓道来,平平静静中表达出一个观点:感谢对手。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人活得不说淋漓尽致,就算有那么一点范儿,死得不说潇潇洒洒,就算有那么一点酷,除了自身品质,周围支持,有时还需要对手的成全。”是的,因为有了对手的成全,“就有了一个伟大的曼德拉”。“对手们成全了曼德拉,其实是成全了自由、平等、民主、公正,也成全了自己。”作者于平静的文字中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个哲理。这,也许是杂文的另一种风格,另一种责任。

 

  14.《笼中鼠》,作者:刘家云(湖北)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3年11月5日《杂文报》。这是一篇讽刺性和思想性俱强的杂文。咋看,作品通篇写老鼠如何经不住诱惑,为贪食诱饵,懵懵懂懂撞入笼中,最后落得个被主人处以“水刑”的可悲下场;而其它老鼠还不吸取同伴的教训,一而再再而三地往笼中闯,成为新的“笼中鼠”。最后点题,“这不仅是笼中鼠的悲哀,也是贪婪成性、心存侥幸、不吸取教训的整个鼠类之不幸”。其实,作者写鼠而意不在鼠,而是借贪食诱饵的笼中鼠喻指因贪婪成性而落马的贪官。贪官们为贪图蝇头小利,置党纪国法这个“笼子”于不顾,心存侥幸,硬着头皮往“笼子”里钻,因此失去自由,受到党纪国法的应有惩罚。其下场无异于一只只可悲的“笼中鼠”。形象性艺术是作品尤其值得称道的地方。

 

  15.《“衣食足”应“知书趣”》,作者:李景阳(北京)

  评介:此文原载2010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金台随感”栏,《杂文月刊》《美文》等同时发表,后被人民网、新浪网等几十家网站及多家出版社选载,并进入山东潍坊、河南安阳等多地的中考试卷,“衣食足应知书趣”成为引用热语。作品一针见血地指出,“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实在到处打头碰脸”。此文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国人衣食不愁了,精神怎么上台阶?作者意在警醒人们,作为人,光会吃喝玩乐则与一般动物无异,并用幽默的笔调写到:“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迪厅而已。”从而进一步指出:“经济条件好了,单晓得了礼节,晓得剔牙以餐巾遮口或见面说‘哈罗’‘拜拜’之类,还是不够。”作者用一个“应”字为“知书趣”鼓与呼,倡导营造一种“知书趣”的境界,实在是一种大智情怀!

 

  16.《谁使囚犯成“大爷”》,作者:张桂辉(福建)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4年4月7日《西安晚报》、2014年第六期《杂文月刊》,被《杂文选刊》转载,入选刘成信先生主编的《2014中国年度杂文》,王乾荣先生主编的《2014中国最佳杂文》,王国华先生主编的《2014中国杂文年选》,并被教学资源网列为高考考场杂文写作素材。作品选点新、角度新,标题揪人。在2014年第九期《杂文月刊》上,陋岩先生这样评价:“《杂文月刊》第六期上半月刊肖蓟(即张桂辉)先生写的《谁使囚犯成“大爷”》,我反反复复看了三四遍。现今社会,虽然囚犯依法拥有诸多人权,但是囚犯居然能在狱中成为“大爷”,还是令人惊讶不已。健力宝原总裁张海能化服刑为‘疗养’,钱的决定性作用是毫无置疑的——你收了‘大爷’的钱,‘大爷’就是你的‘亲大爷’;而狱吏既‘收人钱财’,自然也就‘替人消灾’了。《谁使囚犯成“大爷”》无情地揭露了我们司法系统廉政建设的短板……”谁使囚犯成“大爷”?钱耶?权耶?司法腐败耶?引人深思。

 

  17.《权利的“滋味儿”》,作者:姬建民(河北)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3年第七期《杂文月刊》,先后被《领导之友》《中华魂》《浪淘沙》《党课》《福州晚报》《西安晚报》等报刊以及中国知网、吾喜杂志网转载。作者通过权力“具有‘鸦片’的滋味儿”,权力“也有‘试金石’的滋味儿”,权力“还有‘双刃剑’的滋味儿”告诫当权者,“权力应该被用来限制权力”。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权力滋味儿的好坏,最终取决于人民。人民才是权力的天赋主人。”作品的滋味儿就在于用权力话题警醒权力,选材新颖,角度独特,具有杂文的滋味儿。

 

  18.《鲁迅先生的忠告》,作者:李乔(北京)

  评介:此文发表于2011年5月9日《北京日报》。作品继承了鲁迅先生的真精神,是一篇批评狭隘民族主义的力作。作者借用鲁迅先生的观点忠告国人:即使排斥了日本的全部,它的那些优长,我们还是要学习的。文章开篇即指出,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随之层层递进,肯定大和民族“拿来主义”的国民性,赞赏日本人的“认真精神”,指出拿来主义的精义是要会“别择”,即别瞎拿,要拿好的。同时,有力地批评了吾民的“喷青”现象,指出“把日寇与日本人民混同,把孙子辈的人民与爷爷辈的鬼子混同”的谬误。千字之文,振聋发聩。此文曾荣获北京市杂文评比一等奖,被《文摘报》《中外文摘》杂志、新浪网等转载,可谓实至名归。

 

  19.《诚信不可再打折》,作者:肖荻(天津)

  评介:肖荻先生乃天津杂文主力干将。著名作家蒋子龙曾为其在《人民日报》撰文《老而“杂”的境界》,称其“老而能‘杂’是一种福气,更是一种智慧。”子龙先生评价作者的人生和杂文是“五多”:“多劳、多产、多思、多智、多趣”。此文发表于2011年2月21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金台随感”栏,被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十多家知名网站转载。诚信是一个公共话题,出新不易。而作者开篇訇然破题:“诚信危机!”继而表其相,剖其根,得其论:“诚信是推动社会健康成长的巨大和无形的力量,也是最宝贵的无形财富。”作者趁势敲响警钟:“高成本的诚信亏损,对私而言,无异慢性自杀;对公而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文之境界见也。

 

  2部银奖杂文著作是:《成语重组200例》,作者:陈长林;《台上的风景》,作者:徐家祥。

  (本文作者为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评选委员会委员、评委、评选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湖北杂文》副主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