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理论、阵地、队伍——在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第31届年会大会上的讲话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6-2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段柄仁】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杂文要健康发展,提高创作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以适应我国迅速变革的新形势。缺什么?应当说,无论主观还是客观方面都存在不少短板、缺口,但就杂文自身而言,从宏观层面讲,当前最应关注的是创新理论、开拓阵地、强化队伍建设。

  创新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适合中国特点和新形势的体系化的杂文理论。理论是对客观事物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性认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为等问题。具体到杂文而言,是什么,主要研究杂文的性质、特点、类型、发展变化的历史等。为什么,主要研究杂文产生的基础,生存发展的依据和动力,影响社会发展的效用,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如何为,主要研究杂文创作的方向、创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创作的基础条件和主要方法等。对于杂文的理论研究是从杂文诞生之日起就有各种评议,在杂文史上讨论最集中、学术成就最高的是对鲁迅的杂文研究,这些理论成果指导和影响了好几代人的杂文创作,鲁迅精神已纳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将继续影响今人和后人。当前也有不少关于杂文创作、杂文队伍和对杂文引发的社会事件的讨论和研究,对杂文的生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其中不乏有对杂文创作基础理论研究的闪光观点和精彩篇章。但总体上,杂文理论远远落后于杂文创作实践,至今还没有一部以新时期杂文创作为基础,以最新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体系完整、论述精当且为杂文界多数人接受的理论专著,也未出现对杂文发展、杂文精品、杂文人物、杂文事件、杂文组织以及相应的杂文思想争议、派系形成与消亡以及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发展环境、发展动力等作全面系统地研究展示的历史著作,即杂文史等专著。论从史出,理论是实践的升华。没有对历史的系统研究,不可能得到规律性认识,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还缺一部用以普及杂文知识的杂文百科全书或杂文大辞典。这是杂文知识精华的汇集。它的编纂既需要有对杂文界历史与现状了然于心的知识,也需要有基础理论、百科全书或辞典编纂理论、杂文理论的指导,也是杂文知识和理论全面总结和展示。杂文概论和写作方法、杂文事业发展史、杂文百科全书或大辞典这三种书,都是提高杂文创作水平,发展壮大杂文队伍,扩大杂文社会影响,促进杂文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建设,也是创新杂文理论的应攻克的三个高地。作为杂文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杂文学会,应把杂文理论创新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力提倡,积极组织,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支持理论探索,比如多办、办好研讨会,对新出版的有特色、质量较高的杂文著作和有成就的杂文作者、作品进行研讨,有计划地对杂文历史知识、知名杂文家、杂文精品写一些介绍性文章,开辟一些专栏、讲座等,为理论创新开辟通道。

  开拓阵地,就是积极开发相对稳定的、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杂文阵地,拓展专门为杂文事业服务的专业报刊、报刊杂文专栏以及各类信息网站。阵地是什么?是为夺取战斗胜利而特设的战场。对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冲锋陷阵的杂文而言,阵地更有其必要性、不可或缺性。阵地是杂文工作的立足点,杂文是在这个地方最终作为文化成品而出现的,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诞生并站起来的,可称杂文作品的“孵化器”、杂文人才的“助产床”。阵地是杂文队伍的聚集点。它像一面高高树立的旗帜,“插起招军旗,便有吃粮人”,招呼杂文作者前来投奔,并围绕这块阵地,形成一支队伍。它又是一盏指路灯,标明这支队伍应行进的方向,达到的目的。因此而来聚集的多是志同道合者,并逐渐增强了凝聚力、战斗力。阵地是杂文队伍进军的出发点,使杂文以此为起点,走向社会,走向大众。人们是从各种杂文阵地上,认识杂文,理解杂文,欣赏以至热爱杂文的,杂文也通过这块阵地,评判自身质地、价值和影响、效用,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治病的良方、前进的动力。它如同桥梁,把杂文作者和人民大众紧紧连在了一起,提供心心相应的通道。因此,积极构筑,努力拓展,自觉维护杂文阵地,是各类杂文组织不可或缺的重大任务。当前,伴随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杂文界对构筑阵地的需求日渐增强,杂文报刊、专栏、网站早已关闭的,有一些已重新开发,新建的也有所增多,发展势头很好,但仍然跟不上新时期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步伐,远远不能适应广大群众的希望和杂文作者的需求。最近,联谊会组委会汪金友等同志为大家办了一件好事,把全国有关报刊和杂文栏目做了一个调查统计,大体有170多个,供大家投稿时查询。但从总体上看,阵地的现状,仍然达不到新中国历史上最好时期,其缺失和弱势,至今仍然是制约杂文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已建立的杂文学会中,凡是具有杂文刊物的,杂文事业都比较活跃,一些办的好的刊物,吸引了大批杂文作者,一批新人也伴随刊物的成长而渐露头角,可以想见一批知名杂文家必将从这些刊物中逐步成长。相反,凡是没有建立杂文阵地的学会,凝聚力相对较差,有的十分松散,有的处于逐步消亡之中。如何构筑和拓展杂文阵地?首先在杂文界应树立“阵地意识”,把“阵地”建设摆在重要的工作日程,应明确“阵地”是必不可少的,没有适应新形势、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刊物、网站,就不可能有杂文事业的兴旺发达。其次阵地应是多样的不同层级的,应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可搞大型的也可搞小型的,有条件搞大型报刊的应努力争取办成面向全国的专业刊物;有定期的也有不定期的,应尽量搞定期的,并力争从长定期向短定期过渡,比如年或季刊向双月、月刊过渡;可由学会独办,也可与兄弟单位联办。总之,实事求是,百花齐放,尽力而为。第三,已建立起来的阵地,需要巩固、发展。巩固就是形成编辑人员、财力支撑、作者队伍比较稳定,防止因某方面缺失而影响运行。第四,应更加重视在新媒体领域的拓展。当前正在蓬勃发展的信息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也给杂文事业开辟了创新发展的广阔天地。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还远不适应新形势。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为杂文事业开辟新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紧迫的新情况、新任务。尽快融入这个大潮,占领这个阵地,使杂文事业登上时代发展的快车,真正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冲锋陷阵的先锋尖兵、先进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拓展阵地并非一蹴而就的工作,必须以堂堂正正的凛然正气,百折不挠的攻关精神,冲破明关暗卡,重重阻力。应看到尽管发展杂文事业的客观环境在逐步改善,但因杂文这种讽刺艺术的特殊形式,极易被一些心术不正者作为抹黑正义事业的工具,也有一些当权人物不作为或心灵的扭曲等因素,常常畏惧杂文阵地的建立,不敢积极支持以至盲目排斥。如果没有强烈的阵地意识,多方奔走努力,周到细致的工作,困难是很难克服的。第六,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打铁必须自身硬”,要使我们的作品,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充沛的正气,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也应勇于自我批评,虚心接受正确的意见,自清门户,做到堂堂正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强化队伍建设。杂文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创新,阵地开拓,但最终靠得是队伍建设。队伍的壮大、素质的提高、凝聚力向心力的加强,是决定性因素。近些年来,杂文队伍正在追随时代,发生着深刻变化。就总体而言,队伍的骨干成员已由党政宣传文化部门的公务人员、报刊编辑、记者、知名作家转向报刊编务人员、退休人员中的杂文爱好者和社会各行业,特别是新经济实体中的创业者和独立撰稿人。其中,变化较大的是党政宣传文化部门。过去,这些部门的不少同志,特别是领导人,把杂文作为武器或业余爱好,曾涌现一大批知名杂文家和杂文界领军人物。现在,这些部门积极主动为报刊写杂文者,已是凤毛麟角。而一些网络写手,从写时评开始,正向杂文进军,呈现出勃勃生机。队伍职业结构的变化,也给队伍的思想素质、阵地拓展、年龄结构、活动方式和上下交流,带来新境界、新情况和新问题。新境界是杂文队伍从整体上讲,思想的开放度,视野的开阔度,对社情民意和施政绩效的关注度,都比过去有所超越,而网上交流思想的活跃度,更是超越过去任何时候。新情况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一网在手,可联通天地,俯视全球”,为各种事业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也使杂文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阵地,使杂文创作的信息来源,空前广泛和便捷,杂文的思想内涵也逐步深层化、群众化、多元化。杂文的形式上也不断创新,杂文漫画化、戏剧化、小说化、文言古语化、多种文体杂交化等等,特别是网络杂文创新的形式更为丰富复杂。杂文队伍的新结构、新境界、新情况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一是思想的多元,增加了队伍思想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如何使多种不同认识,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的方向上来,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上来,是摆在队伍建设面前的紧迫任务。二是杂文队伍结构变化,形成当前杂文界,特别是骨干层严重老化,多数杂文组织由一批年龄偏大的同志在辛苦操持。杂坛上,特别是纸质媒体上,很少有年轻有为、精品佳作不断的杂文作者作中坚,扛大旗,更难见到年轻杂文作者成批成队闪光登场,影响一个时期、一定地域的舆论走向。因此,如何培养造就年轻杂文家,成为当前影响杂文事业能否星火相传、健康发展的一个严肃的重大课题。三是网络杂文和网络杂文写手大批涌现,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鱼龙混杂,珍宝、粗矿与泥沙杂陈。如何慧眼识人,披沙拣金,开发粗矿,使其主流沿着正确轨道与传统杂文队伍融汇,共同汇聚成杂文生生不息的大海,也是杂文学会一项紧迫的、义不容辞的职责。这项工作,需要杂文理论统率、导引,杂文阵地吸引、接纳,杂文活动组织、鼓励,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杂文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作者为北京市原市委常委、秘书长,北京市杂文学会会长,现为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名誉会长,杂文家。)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