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杂谈:都来培养“农民接班人”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10-1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代荣】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日前,回老家走亲访友会昔日同事,同哥们姐们探讨三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良田被撂荒?为什么现在种田还搞刀耕火种?为什么不少人总认为现在的农产品不好卖?没想到他们却反问了三个问题:田不空着谁来种?智能设备谁会用?市场不活谁撬动?看来这6个问题都问到了点子上,标准答案恰是老家流传甚广的一个歇后语:“尼姑送亲——缺人”。

  非常精准。是的,久居农村坚守阵地的尽是603861部队。老的、女的、小的,逢年过节,城里人回来有地方住,有粮食吃,伢儿们有学在上,不要到街上去买蔬菜,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城市里建高楼大厦的多是农民的后代,在中学、大学读书的多是农民的子孙,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不少大学生多是乡村走岀去的高材生。惟独没有人回到乡村来当农民接班人的。现在看来,只强调省长管好米袋子、市长管好菜篮子,是远远不够的、万万不行的。保住耕地,就是管住全国人民的温饱,不愁吃、不愁穿。保粮食安全、保国家安全。问题是,省长米袋子的粮食、市长菜篮子的蔬菜、人们穿衣服的棉花,由谁来生产。所以,都来培养农民接班人,已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怎样培养?首先必须是,全党高度重视,纳入“十四五”的重要议程。宏观怎么控制,微观怎么落实,可操作性要十分具体。九分九都不行。其二是,从上到下,从中央到村民小组,五级连环,像抓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一样,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建台账,定桩号,步步为营,真抓硬核。同时,必须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并严格做到专款专用。其三是,坚持群策群力,社会参与,上下左右紧密配合。同时,切实引导和鼓励现在年富力强的农民培养“门底师”,带徒弟,交朋友,结对子……由少到多,牵一发动全身。再就是,农业、人事组织,相关院校、财政、新闻等单位,要联合建立培养基地。办样板、摸经验、岀政策、树典型、表先进,造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农民光荣”“农村天地广阔、大有作为”的浓烈氛围。进而,切切实实让农民香起来、农业新起来、农村美起来。

  谁来培养?当然是由党和国家及其所属各级党委、政府来培养。其实,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有关这方面的大政方针、政策制度都提出了主张,关键是如何落实到位。这就是,一要由各级分管农业的党政领导为头,建立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专班,拿在手上具体抓。二要不断培养、树立、推广本地看得见、学得好、推得开的先进典型,让学有方向、效有目标、带有师傅、帮有朋友。从而,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梦想成真。三要及时选拔、大胆举荐、果断任用其中的佼佼者,进入各级各部门的领导班子,看到农民接班人同样前景美好、前程广阔、前途无量。

 

  (作者简介:黄代荣,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松滋杂文》编委,编辑出版有诗文集《心地烙印》,诗词集《洈水一滴》)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