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但愿衣食父母万寿无疆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1-06-07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黄代荣】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老家的父老乡亲,都把那里的顶头上司敬奉为“父母官”,而“父母官”则谦称我们的农民伯伯是“衣食父母”。自从盘古开天地,益世绵延到而今,都是这样一礼一答的。我觉得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但是,近些年来,这种恰如其分的谦呼谦应,好像有点侧耳难闻了。尽管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逢会必讲,是媒必传,千呼万唤吧,却很难听到、很少见到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有形有影的回应。倒能举目可见的是,很多精壮劳力都别井离乡进城了,成片成片良田撂荒了。在家“守老庙”、种“口粮田”的,多是“花甲”“古稀”“遐龄”之耆人。为什么?因为一,习总书记、党中央的声音传下来后,有的要“逢腰一拦”,有的会“丢三落四”。特别是到了县级就变了调,到了当时者手中就微乎其微了。只在城镇圈和这园那园里挑花绣朵、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对乡村茅林草深的责任田、污泥满淤的当家堰,却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因为二,一些与“三农”紧密相关的部门或单位,对新形势下岀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去调查研究、“见子打子”加以及时化解,使农夫失去希望而弃田外出。因为三,农村年富力强的男男女女认为“种田没有进城捞现钱快”。因为四,中央推行惠农政策,被张冠李戴、挪作他用,而心灰意冷。反正“共产党和共和国不会饿死一个人”。如此种种,一些衣食父母就变了孤家寡人。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全民的全面小康,便变成了可望不可及的空话,粮食安全、国家安全成了喊喊叫叫而已的口号。

窃以为,人民至上食为天,满库陈粮社稷坚。每日三餐谁可少,一年四季怎无棉。背朝烈焰青烟冒,面对污泥汗水涟,情愿心甘黄土热,眉开眼笑普天甜。广大农民对农村、农业如此痴情竭力,乐观向上,他们图的什么?只是为了糊口养家、遮身掩体吗?完全不是,根本不是。尽管他们在“三斤早稻算老几,两个馒头买不起”的年代,依然“交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仍然立足家门口,放眼全世界。“为革命种田”“向毛主席的‘广积粮’表忠心”。由此产生连想,在“毛主席万岁”“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同时,应该祝愿衣食父母万寿无疆。据此,本人在收集、整理、编辑自藏成册2020年诗文集时,便名为《当农民光荣》。将150多首诗词、13篇杂文和3篇其他文章汇集一册。并特意将《当农民光荣》《初读〈梁家河〉三记》《侄贤重新扶起犁尾巴》《都来培养农民接班人》《谁说种粮不赚钱》《我终于走上致富路》等诗文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借以表示我认为“当农民光荣”“但愿衣食父母万寿无疆”的良苦用心。进而,让我的儿女、外甥和己亲,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呼唤当农民光荣的正确念想,形成当农民光荣的坚定意志,拿岀当农民光荣的切实行动,为振兴“三农”,强民富国,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各自的力量。

尽管在我们伟大祖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册上,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客观存在;有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凄惨景遇。但我们的农民伯伯们,依旧是子子孙孙初心不改,使命不变。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振兴“三农”的条件优化、环境优越、政策优惠、回报优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殷切期望我们的父母官,发扬光荣传统,继续同衣食父母心连心,肩并肩,手携手,命依命。父母官的尽职尽责,与日月同辉,必然会促进衣食父母的与天地共存,相辅相成、粮丰局稳,循环向前,国泰邦兴。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黄代荣,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松滋杂文》编委,编辑出版有诗文集《心地烙印》,诗词集《洈水一滴》)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